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更多...
关闭
所在位置: >人大要闻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昭通市调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

来源:昭通市人大常委会民宗外侨工委 作者:杨兴平 发布时间:2025.10.28 阅读:434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昭通市调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调研组先后到大关县靖安安置区、昭阳区红路安置区、龙韵雅苑社区、鲁甸县桃源乡省人大民族工作基层联系点实地考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工作汇报。

1028minzong1.jpg

在各安置区及社区,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详细了解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及“三交” 工作推进情况。对昭通以 “插花式” 安置为基础,推行 “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 五维嵌入模式,从指导使用电梯、识别楼栋等细节入手开展帮扶教育,帮助搬迁群众快速适应社区生活、树立“一家人” 意识的做法给予关注。目前,各安置区治安良好、民族和谐,群众融入成效显著。调研组指出,要系统总结推广“五维嵌入” 等工作经验,强化设施维护资金保障与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安置区可持续发展。

1028minzong2.jpg

在鲁甸县桃源乡基层联系点,调研组明确其核心职责需围绕“宣传、反馈、总结” 三大方向展开。宣传上,以短视频、聊家常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反馈中,“原汁原味” 收集并上报民族工作相关意见建议,兼顾正面评价与问题诉求;总结时,提炼可复制的民族团结进步经验,为全省人大民族工作提供借鉴。调研组强调,联系点需健全人员组织、档案管理、意见收集等工作机制,专款专用保障经费投入,突出“四员角色” 等散居民族地区工作特色,提升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市人大常委会在座谈会上介绍工作开展情况时指出,昭通作为多民族散杂居地区,依托重大工程、安置社区、劳务协作、避暑经济四大载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交” 工作亮点。其中,劳务协作实现从 “输出一人、脱贫一家” 到 “返乡一人、产业建一片” 的转型,获国家发改委认可;避暑经济催生跨区域情感联结,成为 “三交” 工作鲜活实践。同时,建议省级层面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平等保障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资金投入;整合资源打造全省统一的“石榴红” 系列品牌,形成创建合力。调研组一行对昭通市 “三交” 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昭通市在机制保障、部门联动及特色载体建设等方面成效明显。希望昭通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位推动,强化部门协同,总结经验,做好下一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