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昭通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昭通市竹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培育情况开展专题询问,精准锁定10个“小切口”问题,明确询问方式与应询部门,以人大监督推动问题解决、促进工作落实,助力昭通竹产业提质发展。
为确保专题询问询出力度、问出实效,今年7月至8月,昭通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对全市竹产业等林草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梳理出“竹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相关任务尚未完全落实”“竹笋产品就地加工和外销比例偏低,附加值不高”“竹产业市场主体‘小、散、弱、少’现象依然存在”等问题。结合2023年6月昭通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关于竹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培育情况的审议意见,精准锁定10个“小切口”问题,明确询问方式与应询部门,确保专题询问取得实效。
“请问全市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进展如何?当前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将如何解决?”“竹笋初加工、深加工、市场主体及品牌培育工作的推进情况怎么样?”围绕竹产业市场主体引进培育、加工能力提升、龙头企业扶持、品牌建设、资金整合投入等关键议题,5名常委会组成人员现场提问并追问。问题开门见山、直指要害,聚焦民生关切,承载了群众对竹产业市场主体培育的高度期待,展现了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担当作为的精神风貌。
询问现场,昭通市政府、市林草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农业农村局、大关县政府等相关负责人到会应询。面对提问,应询人未回避、推诿,均直面问题、积极回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将“问题清单”切实转化为“工作清单”。大家表示,将坚持“三产联动”,在激活发展活力、推进三产融合、拓展市场、加强品牌建设和科技支撑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竹产业实现新突破。
会议现场开展满意度测评并通报结果,同时为竹产业提质发展开出“良方”,要牢固树立全产业链思维,通过抓市场主体、加工转化、品牌打造和利益联结,加快将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根据会议要求,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将在3个月内作出书面答复,并适时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整改和建议落实情况。
近年来,昭通市竹产业发展势头向好,累计培育市场主体734个,实现竹笋年加工21.6万吨、竹材年加工41.9万吨,大关、盐津、镇雄分别荣获“中国筇竹之乡”“中国方竹之乡”“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称号。全市竹资源绿化国土681万亩,竹产业已成为昭通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是产业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带动效益最好的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