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更多...
关闭
所在位置: >常委会会刊 >2015年第24期(总第96期)

关于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华国同志履职情况的评议调查报告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11 阅读:569

昭通市人大常委会第三评议调查组

(2015年6月)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计划,按照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统一安排,常委会成立了由副主任张华贵任组长,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唐正荣、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成仁为成员的第三评议调查组。于5月26日至6月2日,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履职情况报告、察看扶贫项目实施情况、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扶贫办”)主任王华国同志履职情况进行了评议调查。现将评议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评议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按照《昭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人员工作评议办法》和《昭通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对任命人员进行工作评议的实施方案》的要求,评议调查组认真研究制定了评议调查方案。5月26日,评议调查组到市扶贫办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王华国同志的履职情况报告,与扶贫办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了座谈,并开展了工作评议问卷调查,发放了工作评议民主测评表,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王华国同志进行了民主测评,随后还与市扶贫办领导班子成员及干部职工进行了个别谈话,同时查阅了相关资料。5月27日至6月2日,评议调查组深入威信县和镇雄县走访调查,通过察看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议调查。在评议调查中,评议调查组对市扶贫办有关工作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49份,收回49份。其中,对市扶贫办工作总体评价为“好”的47份,占97.9%,“较好”的0份,“一般”的1份,占2.1%,未评价1份,“差”的0份。在对市扶贫办主任王华国同志的民主测评中,“德能勤绩廉”共有13个子项目,共68个评价,其中,评价为“好”的65票,占95.6%,“较好”的2票,占2.9%,“一般”的1票,占1.5%,“差”的0票。6月2日,又听取了市政府和市纪委派出第二纪工委监察局有关同志的意见。通过评议调查,共收到对市扶贫办和王华国同志本人的意见建议32条,已转交王华国同志研究处理。

第三评议调查组认为:王华国同志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养好、思想道德好、理论水平较高,人品好、能力强、威信高;工作务实、作风深入,讲原则、求实效,工作成效明显;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纪律和规定,率先垂范,廉洁自律。评议调查组对其工作成效和总体表现表示满意。

二、王华国同志履职的主要情况

通过评议调查,市扶贫办主任王华国同志主要表现及工作成效有:

(一)适应能力强。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注重理论知识、法律法规和扶贫业务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紧密联系实际,把理论知识、业务知识和扶贫的相关要求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指导扶贫工作、推动扶贫工作,做明白人、办明白事,能最快时间进入角色,适应扶贫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做好扶贫工作。

(二)大局意识强。思想和行动与组织保持一致,坚决拥护和积极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主动接受人大监督。能从全市工作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善于围绕中心结合全市扶贫工作大局想问题、理思路、作决策,力求了解大局,顾全大局。

(三)驾驭能力强。面对扶贫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中央、省委对扶贫工作的新规划,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团结带领市扶贫办领导班子及全体干部职工,切实发挥好扶贫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机制、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深入实施《昭通市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加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力度,强化产业扶贫、易地开发等扶贫措施,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组织协调能力强。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注意听取不同意见,讲究工作方法,善于团结同志,调动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了班子和部门的整体作用。积极加强对外沟通协调,2013—2014年共争取到位省以上扶贫专项资金10.35亿元,比前两年增长33%。

    (五)自律意识强。认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和其他关于廉洁自律的精神和要求,始终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穿于整个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作为干好工作的重要保障。始终坚持项目、资金、人事安排和重要问题集体研究,充分听取班子成员意见,不搞“家长制”,力戒随意性;坚持以制度管事、管人,以制度规范工作行为;坚持起好带头作用,立说立行,不搞特殊化;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相关要求,带头控制“三公”经费开支;始终以正面典型激励自己、以反面教材警省自己,保持低调行事和平常心态,不攀比跟风,弘扬新风正气。

(六)实干精神强。一是完善了工作思路。立足全市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的实际,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瞄准最贫困区域和贫困对象,把帮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特困自然村寨作为主要战场,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培植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定了“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特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户十有一保障”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和具体目标。二是健全了工作机制。制定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实施意见》、《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千村帮扶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了《昭通市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将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作为市直部门和县区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推进了规划的实施。三是做实了精准扶贫。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办有关文件及会议要求,精心组织开展了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市县均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工作经费,分解控制规模,把握各个环节,加强联系沟通,确保工作有序开展。着力推进了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通过全市上下艰苦的努力,截至2015年3月,全市乌蒙片区规划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12.93亿元,占规划总投资1360.33亿元的59.8%。其中基础设施完成397.07亿元、占74.3%,产业发展完成213.88亿元、占40.1%,民生改善完成104.26亿元、占87.3%,公共服务完成79.64亿元、占60.4%,能力建设完成2.7亿元、占39.2%,生态建设完成15.38亿元、占52.1%。四是整合了扶贫力量。积极协调整合了行业扶贫、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个方面的力量。着力推动行业扶贫,协调了全市17个单位或部门参与到行业扶贫之中,整合行业项目和资金;着力推进专项扶贫,2013年以来,共争取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0.35亿元,启动实施了一大批整乡推进、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安居工程、易地扶贫、老区建设等项目;着力推动社会扶贫,过去的两年,全市共有6个中央单位、42个省级部门和107个市直部门、以及县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1053个村,累计派出16.8万余人次深入挂钩点开展帮扶工作,直接投入资金1.7亿元,帮助协调落实资金9.57亿元,全社会积极支持、广泛参与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五是强化了工作措施。年初,牵头拟定了全市扶贫工作“五个实施方案、十个行动计划”,目前征求意见已完毕,将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实施。在深入开展市级领导“三联系两深入”和“百千万帮扶工程”的基础上,制定启动了新一轮的“千村帮扶”行动计划。其基本思路是,以贫困行政村为工作平台,以特困自然村寨为重点,从2015年开始,将1000个贫困村分解落实到各级挂钩帮扶单位,每两年一轮,每轮350个左右,用6年时间,实现贫困村帮扶全覆盖。同时坚持定期研究扶贫工作,加强扶贫工作督查考核,对挂钩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实行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考核、两年一表彰。加强了扶贫工作宣传力度,积极争取《中国扶贫》杂志社、中国扶贫发展中心联合中央电视台对我市采访,在央视《朝闻天下》节目3集连播《寻找最美村官——花椒支书谭德军》,在《新闻直播间》3集连播《【走基层·蹲点日记】云南鲁甸:贫困县的“花椒老板”》,在“国际消除贫困日”3集连播《云南鲁甸【走基层·蹲点日记】扶贫在攻坚》,还争取到《中国扶贫》2014年18期以封面文章形式专刊的《乌蒙解困》昭通扶贫开发特刊,切实加大扶贫宣传力度,改善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外部内部环境,努力营造了全社会了解扶贫、关注扶贫、支持扶贫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市扶贫办现有编制27人(领导职数4人,科长8人,科以下11人,工勤人员4人),人员编制少,近年来扶贫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面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薄弱、发展条件差,产业滞后、群众收入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民生改善难“四个没有根本改变”,理念、规划、项目、政策、责任“五个不落实”的问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单位内外投身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不够,协调争取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的力度还需加大,统筹推进全市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还需加强。

(二)开拓创新力度不够。面对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思想不够解放,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够。

(三)对县区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管不够。近年国家实施了新一轮扶贫攻坚规划,开展了更加有效的精准扶贫,扶贫开发项目和资金投入加大,有的县区在扶贫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使用上存在不按规划和要求实施的情况,擅自改变项目和资金用途,对县区扶贫项目和资金的使用监管还需加强。

(四)干部队伍建设不够。对全市扶贫系统的干部在教育、引导、管理、关心、帮助上不够。机关人员老化,干部流动差、活力不足,科室负责人任职时间普遍较长,“进不来、出不去、起不来”的问题突出,对机关干部职工的成长进步重视关心不够。

四、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以深入实施《昭通市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内外统筹协调力度。充分调动单位干部职工、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汇报、协调争取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的力度,进一步统筹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推动扶贫项目和资金的落地实施和高效使用。

(二)进一步加大开拓创新力度。按照全市扶贫攻坚规划和精准扶贫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研究扶贫工作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机制、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等方面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开拓创新工作力度,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措施,不断使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推向深入,取得更好更大的效果。

(三)进一步加大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通知》(昭政办发〔2014〕56号)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扶贫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机制、措施和办法,以形成有效的扶贫项目资金监督管理长效机制,防止和杜绝不按规划和要求,擅自改变扶贫项目资金用途的情况发生,确保扶贫项目和专项资金的合规合理、规范高效使用。

(四)进一步加大干部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扶贫系统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指导管理、关心帮助,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务实干事、团结奋进、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业务骨干的教育培训,多带业务骨干到基层、到贫困村组、到扶贫项目实施点去熟悉了解掌握具体情况,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县区扶贫工作的指导力度,使扶贫工作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三是进一步重视和关心干部职工,加强汇报协调争取力度,更好地解决机关干部流动问题,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增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