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在昭通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昭通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 戴永康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我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到市外侨办任职以来个人履职情况,请予审议。
一、联系实际抓学习,着力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2006年4月,根据组织安排,我从市建设局调整到市外侨办工作,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先后两次任命我为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到市外侨办任职以来,我始终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搞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一环来抓,积极参加各种方式的集中学习,并注重自学,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使自己在政治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同时,认真学习外事侨务工作理论和业务,不断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
二、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遵守宪法、法律,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服从党的领导,坚持党的纪律和原则,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组织的决议、决定;始终牢固树立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始终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按要求列席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会议,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2006年以来,市外侨办虽然没有承办过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仍主动加强与市人大常委会民宗外侨工委等相关委(室)的联系,积极听取意见和建议,结合实际改进工作。
三、认真履职,外事侨务工作有新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在省外办、省侨办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始终坚持外事侨务工作为国家总体外交服务、为侨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有机结合,带领市外侨办全体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市外事侨务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高度重视外事侨务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2006年4月我到市外侨办工作时,全办只有编制6人,其中处级领导职数2人,科级及以下4人,1个内设业务科室。各县(区)均没有外事工作机构,虽然在统战部或民政局挂侨务办公室的牌子,但均没有人员编制。我通过认真调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积极主动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较好地解决了市外侨办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内设机构设置、工作经费保障及县(区)外事侨务工作机构设置等问题。现在,市外侨办人员编制由原来的6人增加到15人,处级领导职数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5人,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4个,各县(区)也按照市政府统一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成立了外事侨务工作机构,全市共有专(兼)职外事侨务干部35人。
(二)切实加强外事管理工作。一是加强因公出国(境)制度建设,提高因公出国(境)审批质量。2008年,我带领市外侨办班子认真研究,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贯彻中央和省进一步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因公出国(境)审批的实施办法》等文件,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后由市“两办”联发。这两个文件对进一步明确我市因公出国(境)相关政策和规范审批程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严格的贯彻执行,全市因公出国(境)团组和人员未出现过任何违规违纪行为。二是坚持及时正确、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原则,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和境外媒体管理服务工作。及时成立了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小范围协调机制和境外记者联系会议机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尤其是去年鲁甸“8·03”地震发生后,来昭采访的境外媒体达34家,记者100余人,是昭通市历史上外媒采访最多的一次,也是云南省近年来自然灾害中外媒关注度最高的一次。市外侨办加强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一方面搞好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引导,取得了外媒报道总体客观公正,未出现恶意歪曲事实的负面报道的良好效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三是积极参与妥善处理湄公河“10·5”惨案和彝良矿工在菲津宾被拘押等多起突发涉外事件,没有因处置不当产生不良影响。
(三)积极稳妥“走出去”,对外交往日趋活跃。2006年我到市外侨办任职后,积极到省外办协调,争取到省外办的帮助支持,从2007年起,可以根据本市工作需要,自行制定出访计划和内容,组织因公出访团组,改变了原来只能搭其他州(市)和省级单位出访的被动局面,实现了我市自行组团出国(境)零的突破。自2006年至今年4月,全市共审批因公出国(境)团组286批551人次,实际成行156批348人次,其中参加双跨团组出访125批125人,参加自组团组出访29批223人次,有力地拓宽了我市各级各部门因公出国(境)的领域,推动了昭通在经贸、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对外交流和合作。
(四)依法护侨工作进一步加强。一是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侨法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依法护侨意识,提高全社会对侨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各级干部依法护侨的自觉性。二是联合市人大常委会民宗外侨工委、市政协港澳台侨联络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对全市贯彻侨法情况进行检查、调研,详细了解和掌握全市贯彻实施侨法情况,确保侨法顺利贯彻实施。三是带头耐心接待归侨侨眷来访,认真负责办理侨务信访案件。2006年以来,我办接待的侨务信访均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出现一起越级上访事件。
(五)开展侨情普查,打好侨务工作基础。为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我市侨情,更好地做好侨务工作,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和市外侨办一班人不等不靠,克服资金紧缺、人手不足等困难,认真谋划,周密布置,组织了全市侨情普查。我和班子成员还分别带队,深入各县(区)对侨情普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在各县(区)政府及其侨务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全市侨情普查工作于2014年11月开始,12底结束,基本摸清了侨情底数,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侨务工作提供了基础性决策依据。
(六)外事侨务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凸显。一是为邀请到的境外团组、外国客人和海外侨胞切实做好翻译、接待等服务工作,营造友好气氛,创造合作机会,为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引资引智。2006年以来,市外侨办共邀请和接待了外宾、华侨、港澳同胞31批365人次,在宣传昭通、推介昭通优势资源和项目上做了积极努力。二是积极协调各县(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困难归侨侨眷低保、医保、住房等实际问题,扶持农村困难归侨侨眷发展种植、养殖业。今年初,市外侨办又牵头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做好散居困难归侨侨眷扶贫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由市政府办转发。此外,利用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积极组织开展慰问归侨侨眷活动。三是定期不定期深入侨资企业调研,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积极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四是不断加强与华人、华侨尤其是重点人物的联系、联谊,积极争取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捐赠,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彝良“9·07”地震、鲁甸“8·03”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争取到多项海外华人华侨捐赠,为灾区群众渡过难关、恢复重建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我市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达2800余万元。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一是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先后制定完善了《市外侨办党组议事规则》、《市外侨办主任办公会议事规则》、《市外侨办财务报销管理制度》等制度;及时调整班子成员分工,我作为部门“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物资采购和工程招标等工作;研究大额资金使用、干部任免等事项时,我坚持末位表态,充分发扬民主。二是完善政务公开。对干部人事任免、财务收支等干部职工关心的重要事项,及时向全办干部职工通报,接受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对本单位概况、政务信息等情况,则通过我办的政务公开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开,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三是踏实工作。坚持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和走访慰问归侨侨眷、到挂钩扶贫点指导工作,了解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并提出意见建议。此外,还带头到市外侨办所在社区报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五、廉洁自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一是严格遵守和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相关规定。我作为市外侨办党组书记,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实施办法,坚持勤政为民、清廉务实,努力克服生活中的享乐主义思想,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无不良生活嗜好。二是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好市外侨办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个人“一岗双责”,认真贯彻落实主要领导的第一责任,坚持反腐倡廉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自我到市外侨办任职以来,市外侨办没有发生过干部职工违纪违法问题。
六、存在不足
(一)学习不够。当今形势发展很快,知识更新更快,深感自己的知识赶不上时代的要求,对新的知识和政策理解还不够深入,学习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精准性,常常是需要什么学什么,急用什么学什么,有时候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工作热情有所减退。由于在市外侨办任职时间较长,且认为自己年龄大了,一定程度上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工作热情有所减退,对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三)开拓性、创新性不强。面对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自己对全市外事侨务工作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不多、把握不够,尤其是对昭通外事侨务工作如何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拓展工作新思路、开拓工作新局面,思考和研究不够,未能向市委、市政府提供较好的决策参考。
(四)有患得患失思想,对基层工作指导不够。一是觉得有的县(区)外事侨务工作量不大,因此有不想过多去“打扰”基层的心态,导致到基层调研偏少。同时,觉得市外侨办是“弱势”部门,本部门能解决的事就自己解决,不想“麻烦”其他部门,以致与市级相关部门联系、协调不够。二是对困难归侨侨眷扶贫救助工作做得不够。市外侨办受职能有限和经费困难等因素制约,侨务扶贫资金投入主要靠联系外来捐款,因此至今仍有部分归侨侨眷还没有解决贫困问题。
七、今后努力方向
(一)强化理论武装,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大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以“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为契机,重点学习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将党的先进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勤学善思、知行合一,使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自觉对照党章,以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辈先进为榜样,从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入手,带头加强党性锻炼,强化党性修养,切实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消极懈怠,不怕苦、不畏难,敢于迎难而上。
(三)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全市外事侨务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外事侨务工作为国家总体外交服务、为侨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按照“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新思路、新任务、新要求,坚持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带头深入思考和研究,加大我市对外交往步伐,继续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在昭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境外媒体在昭采访管理与服务,争取国际友好城市结对工作取得突破,侨务引资引智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进一步提高调研水平和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严格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着力解决调研指导工作不够深入的问题,以更加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服务群众。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新一轮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着力抓好侨务扶贫工作。加大督查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督查整改,进一步调动基层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这次市人大常委会对我进行工作评议,是对我履职9年来工作情况的一次检查、监督,也是对我个人的鞭策、鼓励和支持。我一定认真接受评议,认真听取评议中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工作建议,深刻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常委会组成人员评议意见进行认真整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不断转变工作作风,严格依法履职,勤奋工作,廉洁奉公,紧紧团结市外侨办一班人,进一步做好全市外事侨务工作,为昭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