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更多...
关闭
所在位置: >常委会会刊 >2003年第11期(总第11期)

昭通市农业局关于2002年向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承诺完成情况的报告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30 阅读:331

——2003年2月26日在昭通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昭通市农业局副局长   许正堂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王局长的委托,现就昭通市农业局关于2002年农业工作承诺完成情况作如下报告,请予审议。

一、推广农业科技,稳定粮食生产

2002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以良种为龙头的各项农业综合配套措施,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覆盖面,在全市玉米、洋芋、水稻、小麦四大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措施上下功夫。全年共完成脱毒马铃薯种植72.78万亩,占承诺面积的103.97% ;完成洋芋高厢垄作76.92万亩,占承诺面积的 109.89 % ;完成杂交玉米良种推广196.73万亩,占承诺面积的 103.54 % ;推广杂交水稻 30.28 万亩,占承诺面积的100.93 % ;推广小麦良种 75.67 万亩,占承诺面积的 100.89 % ;完成地膜玉米 86.07 万亩,占承诺面积的 100.08 % ;完成玉米单株定向密植移栽 215.25 万亩,占承诺面积的 126.62 % ;完成水稻抛秧 1.57 万亩,占承诺面积的 104.67 % ;推广水稻多样性混栽 15.17 万亩,占承诺面积的 101.13 %。

由于各项科技措施落实较好, 8 月份以前整个大春作物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但进入 8 月份以后,出现了长达近 20 天的低温、多雨、寡照的天气过程,大部份地方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低温冷涝、风、洪、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大春作物的正常生长,特别是低温冷害对粳稻区的水稻、高海拔地区玉米及马铃薯影响较大,从而造成大春作物因灾减产。2002 年全市大春粮豆种植面积达 574.59 万亩,比上年减 7.76 万亩,减1.33% ;大春粮食产量113.16万吨,比上年实产减6.96万吨,减5.79%。

尽管小春粮食产量比上年增8.85% ,但由于今年大春作物减产幅度较大,导致全市粮食总产量减产,全市粮食总产量达 124.30万吨,比上年实产减6.05万吨,减4.64%。

二、努力加快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增长

畜牧业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来,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建设畜牧支柱产业的要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我市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丰富了城乡人民的“菜篮子”,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畜牧业已逐步成为我市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2 年,为了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的畜牧业产值增长 8 %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1000 元的目标,市政府于 4 月份召开了全市畜牧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 2002 年的畜牧业工作,之后又召开了农民增收电视电话会议。农业部门按照这两个会议的要求,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重点提高优良母猪覆盖率的同时,继续以实施土鸡工程为突破口,动员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参与土鸡项目的开发,在市级财政没有投入的情况下,积极争取省厅优质土鸡规模饲养开发资金 87 万元投入我市土鸡工程建设,从而促进了全市土鸡工程建设的稳步发展。土鸡工程共覆盖全市83个乡镇、 307 个村、 3426 个社,共有 43517 户农户参与土鸡工程建设。全市共完成家禽存栏542.5万只,出栏 427.95 万只,继续加大生猪、肉牛、山羊的科学饲养力度。全年完成畜牧兽医技术培训 425 期, 31264 人次,81个冻改站点完成黄牛冻精改良1.6万头, 1773 个猪配种站点完成生猪改良配种23.2万窝,另外,由于近些年的畜牧扶贫工程建设多数乡镇都是发展“三高”母猪,生产优质仔猪,加之市母本核心群种猪场建成投产,从而加快了全市良种母猪的推广更新步伐。目前全市14.7万头能繁母猪中有良种母猪8万多头,其中今年推广的良种母猪达0.85万头,超计划完成承诺0.8万头的目标。良种母猪和生猪改良配种覆盖了全市11个县区的 173 个乡镇,黄牛冻精改良配种覆盖了11个县区的 66 个乡镇。在畜种引进上,今年年初从山东引进关中驴 18 匹,投放在巧家 4 匹、永善 2 匹、昭阳区 4 匹、镇雄 4 匹、彝良 2 匹、大关 2 匹改良本地马匹;从省种羊场引进波尔山羊 15 只,投放在大关 5 只、鲁甸 4 只、绥江 5 只、永善 1 只改良本地山羊;从省种羊场引进 10 只黑山羊投放在镇雄花山、从四川引进南江黄羊 70 只、引进成都麻羊 100 只投放在巧家、绥江改良本地山羊。这些优良驴和山羊的引进,对全市今后马匹、山羊的改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积极开展了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检疫。共检疫奶牛饲养户 47 户,检疫奶牛 602 头,检疫密度为 84.79 % ,检出阳性牛 105 头,占检疫数的 17.4 % ,检出疑似阳性牛 5 头。布鲁氏菌病检疫全部为阴性。通过此次检疫,一方面是及时将检疫情况向市政府作了书面汇报,提出相应的措施供政府决策,同时,对检疫合格的奶牛挂了免疫标识,对不合格的奶牛,在不具备扑杀条件的情况下,及时采取督促隔离和加强监管等措施,从而确保了牛奶安全,让消费者喝上了“放心牛奶”。

在全市开展了产地检疫和市场检疫工作。一是狠抓畜禽疫病防治。今年的畜禽免疫工作是在上年W病防疫反应死亡牲畜补助费未完全兑现、群众反响强烈、防疫阻力较大的情况下开展的。各级农业部门始终坚持少死就是发展这个硬道理,争取各级政府支持,集中骨干力量,全力以赴投入畜禽免疫,控制重大疫情发生。全市共免疫注射猪瘟苗3787487 头,免疫密度达 87.40 %。注射猪肺疫苗2256655 头,猪丹毒苗 12638 头,仔猪副伤寒苗 11691 头,鸡新城疫苗 3263835 只,炭疽苗 150902 头,气肿疽苗 54526 头,牛出败苗 15313 头,羊四联苗 20898 只,狂犬苗 4304 头。开展了W疫病的强制免疫注射,共注射W疫苗 588520 头只,其中注射猪 470299 头、牛 55314 头、羊 62907 只,有效地控制了重大疫情的发生。二是强化疫情监测。对疯牛病、牛肺疫、牛瘟监测,共在昭、镇、鲁、巧、威5个县采集有效牛血清 227 份,猪血清 10 份,牛脑11份送省兽医总站,经化验三种病均为阴性;全面完成禽流感 1000 只、布病 200 头(牛 50 头,猪150头)的监测任务,两种病均为阴性;猪圆环病毒病和猪附红细胞体病监测,采集猪血清 50 份,猪血片 60 份送省兽医总站化验,结果猪圆环病毒病阳性 19 头、猪附红细胞体病阳性 46 头。三是搞好交通检疫和市场两检。年初我市在水富召开了全市 5个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协调会,并下发了 《 昭通市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管理暂行规定 》 ,部署了运输检疫与市场活畜和肉食检疫结合等工作,要求各县要采取切实措施严把市场准入关,坚决控制和截断外来疫源。全年共检查过往运载动物车辆 2649 辆(运出1514辆、运进1135辆),检查动物317495 头(匹、只);查出无检疫证车辆 424 车辆,动物 9527 头(运出 7440 头、运入 2087 头);证物不符 2 辆,动物 84 头;依法补检 335 辆(运出 249 辆、运入 86 辆),补检动物 7725 头;重检 50 辆(运出 48 辆、运入 2 辆),重检动物 854 头。检查过往运载动物产品车辆 747 辆,动物产品 46351.44 吨;查出无检疫证 96 辆,动物产品 267.45 吨;查出证物不符运输动物产品车辆 1 辆,产品 1.68 吨;依法补检 83 辆,补检动物产品 748.8 吨;重检 23 辆,重检动物产品36.1吨。依法对115个屠宰点、 169个综合市场、 149个动物市场进行了监督检查,补检和重检动物 28265 头只,并对检出的病害动物 409 头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共监督检查了 225个综合和专门的肉食市场,全市 225个市场共屠宰猪 309913 头、牛 9877 头、羊 7845 只,屠宰检疫 326639 头,市场监督检查补检、重检 996 头,总检疫数占屠宰数量的 100 %。四是启动产地检疫工作。产地检疫是从源头控制动物疫病传播的有效措施。 2001 年 7 月市农业局主持召开了全市动物产地检疫会议,提出到 2001 年底全市在115个乡镇启动此项工作,占全市总乡镇数的 68 % , 2002 年底达到 135个乡镇。 2002 年我局组织对大关、彝良、水富、永善、昭阳等县区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工作进行了检查,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全市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很不理想,巧家开展了 13个乡镇、盐津开展了 2个乡镇,鲁甸、绥江、镇雄、威信未开展产地检疫工作,全市开展产地检疫工作的乡镇仅为 67个,占全市乡镇 169个的 39.6 % ,占 2001 年任务数的 58.3 % , 占 2002 年任务数的 49.6%。没有完成在 80 %以上的乡镇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目标的原因是:(1)认识不到位。各县区政府虽然发了文件,安排了此项工作,但号召的多、落实的少,很多乡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极个别乡政府领导认为产地检疫收取检疫费是增加农民负担、是乱收费,检疫员、协检员收起来的检疫费,叫退还农户,致使全县启动的乡镇到今年 10 月已相继停止。(2)宣传不到位。(3)管理运行机制不畅,各县机构名称不一,职能交叉,协作运行难度大,未形成防检监一体化格局。( 4 )协检员素质差、报酬低甚至无报酬,服务不到位。( 5 )乡镇兽医队伍不稳定、甚至被削弱,村改时村级畜牧兽医室和村防疫员被取消,目前一些地方乡级农技、畜牧、农机、农经四站合并,人员减少,使山高坡陡、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薄弱情况下的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更加难以进行。 ( 6 )检疫无经费投入,检疫手段落后,常备的检疫工具刀、钩、叉等无法解决。

虽然产地检疫未全面开展,但由于狠抓畜禽疫病防治、动物疫情监测,紧紧抓住交通检疫和市场两检这个重点,全市没有大的疫情发生,确保了畜产品的卫生安全,保障了全市人民吃上“放心肉”。

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项畜牧科技措施落实较好,社会闲散资金参与畜牧产业开发的力度加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今年畜牧业的发展。全年完成生猪出栏 190 万头,比上年的 1848964头增加51036 头,增长 2.76 % ,出栏率达 85.24 % ,比上年的 83.06 % 提高 2.18 个百分点;完成肉牛出栏 90273 头,比上年的 86781 头增加 3492 头,增长 4 % ,出栏率达19.37% ,比上年的 17.3 %提高 2.07 个百分点;完成山羊出栏 116948只,比上年的 101761 只增加 15187 只,增长 14.92 % ,出栏率达 40.0 % ,比上年的 36.8 %提高 3.2 个百分点。

三、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

根据市政府年初提出在昭鲁坝区建设 2 万亩优质苹果示范基地,巧家、镇雄两县建设 1 万亩优质蚕桑示范基地,盐津、大关、绥江三县建设 5000 亩生态茶园的要求,为把工作落到实处,市农业局及时召集基地县主要人员分别召开了三次专题会议,研究出台了苹果、蚕桑、茶叶的建设意见,并抽派业务技术骨干分赴各基地县,与县、乡干部一道搞规划、抓落实。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1)优质苹果示范基地。主要抓好早、中、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积极开展疏花疏果、修剪、套袋等技术的培训、示范和推广及合理肥水管理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02 年共完成优质苹果示范基地 2 万亩,占计划的 100 % ,其中:昭阳区 1.5 万亩、鲁甸 0.5 万亩,品种主要以神砂、红富士、新红星为主,完成示范园培训 30 期次、 15000 人次;采用高接换头、改良老品种 2030 亩; 2 万亩果树夏季修剪全部采用拉枝、扭枝、摘心、疏枝等技术;实施苹果套袋 705 万个;通过实施疏花疏果,使优质果率达 60 %以上;供给项目区 300 吨苹果专用复混肥。通过严把技术、质量关, 2002 年昭鲁坝区 2 万亩苹果基地累计增果 885万公斤,增产值 1524 万元,且通过基地建设,提高了果农科技素质,培养了一批具有先进生产水平的苹果大户,摸索出了一套成功果园管理技术经验,其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优质蚕桑示范基地。切实加强对蚕农在栽培规格、栽培管理措施、养蚕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使基地做到上规模、上档次,切实带动整个蚕桑产业的发展。2002年共完成优质蚕桑基地1.10万亩,其中:巧家0.60万亩、镇雄0.50万亩;基地新增养蚕张数9007张,占计划新增数90%;新增鲜茧304.22吨,占计划 101.4 % ;在技术上采用了“杂交良种营养袋育苗、一步成园”,“6215”桑园种植模式,改造蚕房,实行小蚕共育、大蚕简易台省力化养蚕,使用以塑料和方格簇为主的优良簇具,统一配备消毒器械,实行蚕前、蚕后统防统消,通过以上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基地村的单张产茧量达 33.8 公斤,比常规增17% ,蚕质的各项指标提高1—2 个百分点,使基地蚕农在今年蚕茧丝市场较为疲软的情况下,售茧收入达340万元,上交农业特产税27.2万元,且带动全市新植蚕桑4.86万亩。新技术的推广,改变了以往效益不好时大挖桑树的现象,为今后全市适宜区发展栽桑养茧提供了经验。

(3)生态茶园。通过运用先进安全的栽培管理技术,创造良好的栽培环境,对现有茶园的改造提升,达到茶树高产优质的目的。 2002 年建设生态茶园00.5万亩,其中:盐津0.30万亩、绥江0.10万亩、大关0.10万亩。带动全市种植苦丁茶1.86万亩。在技术上采用合理修剪、茶园锄草,利用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来提高土壤地力,采用生物防治方式来加强病虫防治,如保持茶园树冠郁闭密集,在茶园周围进行植树造林;恶化有害生物的生存条件,以田间管理为基础的农业防治,包括良种推广、合理采摘、土壤耕作、施肥等措施;采用灯光诱杀法、人工捕杀法等物理防治;采用以虫治虫、使用有益微生物等生物防治。通过建设生态示范茶园,从根本上转变了茶农的认识,提高茶农的科技能力,提高茶叶质量,增加茶农经济收入,同时也促进了项目县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如:绥江县中村 1 社 90 %以上的坡耕地实现退耕,全部种上了茶树,农户在土地出租、茶树定植和茶园管护中获收入12万元,在退耕还林政策中获管护费 l 万元,粮食15万斤。1社共有农户33户,户均现金收入3939元,粮食4545斤。盐津县切实加强对0.3万亩生态示范茶园的指导,现全县名优茶生产达到10吨,比去年的5吨翻了一番。

四、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试和新项目的开发

为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2002年重点在彝良县抓了1万亩油葵、1万亩白芸豆基地建设,在巧家、绥江、永善、鲁甸、水富、盐津等县抓了12万亩的冬季农业开发;组织研制生产推广苹果、蔬菜专用肥料 500 吨。通过市县乡三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工作圆满完成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彝良县共完成油葵种植1.28万亩、白芸豆种植1.14万亩,分别在承诺的128%和114%。油葵以奎香、龙街、龙安3个乡镇为中心,覆盖钟鸣、荞山、海子、毛坪共7乡20个村、10324户、30985人;白芸豆以小草坝、龙安乡为中心,覆盖龙海、钟鸣、两河、牛街共6乡、31个村、9916户、34894人。2002年全市完成以冬玉米、冬马铃薯、冬早蔬菜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12.21万亩,占承诺的101.75% ,比上年增3.21万亩.在冬季农业开发上,除了扩大冬玉米、冬马铃薯、冬早蔬菜的种植面积外,还将绿肥种植列入了冬季农业开发项目,使秋冬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同时加大了冬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试、示范和培训力度,使冬玉米、马铃薯品种的优良化程度提高,反季蔬菜由单一品种向叶类菜、果类菜、瓜类菜、豆类菜、菌类等多品种扩展。在专用肥的研制推广上,市农技中心配肥站共研制推广专用复合肥 480 吨,已全部在苹果、洋芋、玉米、水稻四大作物上施用。粮食品种上,通过引试,筛选了部份较有发展潜力的种子,如小麦新品种有绵阳28、绵阳20、川麦107、川农11号、89—107 、 90—309 等;玉米新品种有川单10号、豫玉22号、海河1号、临澳4号、罗单6、8、9、10号、能黄3号等;脱毒洋芋新品种有85克芋、90单选、会-2 等;高梁新品种有湘两优糯梁一号。在以苹果、茶叶、蚕桑为主的经作上,积极开展了苹果树的修枝整形、疏花疏果以及苹果的套袋和贴字。实施了优质生态茶园的建设,发展无公害食品。改良桑蚕品种,加强蚕房改造,推广新簇具及“6215”、3·15”的蚕桑种植模式。继续实施了江边河谷地区柑桔的“高改”。

今年通过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干部就全市山羊养殖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后,确定在花山乡建设优质黑山羊选育扩繁基地,以此为核心带动镇雄和彝良邻近乡镇乃至全市养羊生产的发展。黑山羊选育扩繁基地在没有政府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市县农业部门认真研究后,借鉴外地经验,采取集资入股、全面服务、选育提高、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自七月启动以来,修建了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了科学养羊技术的培训和其它科技措施的推广,在花山乡和彝良县的龙安乡选购了基础母羊539只,从省种羊场和永善县的水竹乡购进良种公羊 27 只,发展养羊示范户36户,户均饲养母羊15只,分布在花山、大河、放马坝三个村,今年已产羔100多只,效果很好。同时为了今后把黑山羊产业做强做大、完成黑山羊的选育扩繁目标任务,在花山乡正在筹建成立昭通市花山黑山羊开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花山黑山羊选育扩繁服务中心,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运作方式,争取将花山黑山羊创建为无公害优质品牌。

总的来说,能够较为圆满地完成以上承诺内容,主要是采取了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了对工作的领导,实行了分工负责制。在王局长负总责的同时,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方面的工作,分别由分管的副局长具体抓,并抽调各有关站所的业务技术骨干组成不同的项目组,分别负责组织和指导各个子项目的实施。二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方案,之后召开相应的现场办公会做好任务安排。三是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通过围绕承诺积极开展工作,加之近年来围绕农民增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全市农业的发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市委一届四次全会以及今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现今年全市农民人均增收目标,并为今后推进全市小康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一是建起了脱毒马铃薯原种繁殖基地,解决了良种供给问题;二是抓住98年开始的苹果基地建设机遇,既扩大了种植面积(达20万亩),又培养了一批科技带头大户,为加昭通苹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是98年以来,全市实施柑桔技换头改造面积已达1.5万亩,为柑桔生产走出困境闯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四是以巧家县为代表的蚕桑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解决了过去难以解决的使蚕桑生产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近年来全市栽桑面积发展快,科学的“6215”种植模式得到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养蚕技术逐步普及,为做大做强蚕丝业有了好的发展势头;五是夏播油菜、油葵、白芸豆、食用菌、魔芋、冷凉蔬菜、苦丁茶等地方特色农产品有好的起步;六是建起了市种猪核心群场,结束了昭通没有种猪场的历史,为加快优良种猪的推广步伐和调动畜农生产积极性起了较好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市内生产仔猪年增加 30 余万头,大大减少了川猪进口;七是实施土鸡工程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养殖能手,改变了养鸡不能挣大钱的传统观念,为今后加快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八是黄牛、山羊的能繁群体发展较快,山羊存栏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黄牛冻改技术已被大多数群众接受,养牛、养羊大户呈现了历史最好时期;九是成功地发展了一批从事农产品加工、营销的个体老板和龙头企业,社会闲散资金开始投向农业搞发展,合资、独资、以技术和资金入股、承包、租赁经营等多形式开发农业已有好的开端,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十是农民已开始从常规的农业生产中醒悟过来,开始研究种养什么赚钱,如何赚更多的钱,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农业结构调整的行动中来,逐步从“要我干”向“我想干”到“我要干’,转变。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努力工作,这是市农业局应尽的义务。通过承诺,实现市农业局依法行政,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应用承诺成果,为建设小康服务,努力开创农业工作新局面。为全市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承诺,实现市人大常委会对农业工作的有效监督。这样的监督工作是实在的、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并望今后加大力度。

感谢市人大常委会对市农业局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