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至27日,昭通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桂红所作的《关于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情况的报告》。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我市校点布局调整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一定成绩,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得到优化组合,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得到较好的规范管理,养成教育逐步形成,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针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自然条件差,人口居住分散,部分学生上学难,学校在学生生活、安全责任方面的管理压力大;深入、细致的宣传不够,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位;山区教师工作、生活环境差,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尤为突出等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校点布局调整应根据实事求是、方便就读的原则,认真总结校点布局调整的成功经验,反思和破解存在的问题。认真规划、周密布置、稳步推进校点布局调整。
(二)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要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为契机,积极争取中央、省的项目扶持,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学校,努力改善农村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使校舍、食宿条件及其他教学设施设备能充分配套,并逐步达到国家和省的标准。
(三)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对撤并学校和校点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深入调研,加大宣传力度,耐心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广泛听取学生、家长、教师的意见,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四)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保障学生安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在认真抓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稳步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要强化学校安全管理,重点抓好防火、防食物中毒、防踩踏、防溺水、防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要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农村特困生应给予学习、生活必要的资助。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高度关注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教师生活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教师流失率高的突出问题。一是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生活补贴,在职称评定上给予倾斜;二是建设山区和艰苦地区教师周转房,让他们安居乐业;三是加强业务培训,增加学习进修机会,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四是对特殊地区的学校和校点实施定向招生培养、定向招聘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