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更多...
关闭
所在位置: >常委会会刊 >2013年第9期(总第81期)

关于全市旅游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5.27 阅读:603

昭通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2013年6月)

市人大常委会:

为促进我市旅游工作健康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计划,6月召开的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旅游工作情况的报告。为此,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了由常委会赵卫副主任任组长,教科文卫工委相关人员为成员的调研组,于5月14日至28日对全市旅游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市旅游局有关负责同志陪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调研组先后到了威信、水富、彝良、盐津、昭阳等县(区)的扎西纪念馆、水田花房子、弯子苗寨、小三峡、天台山溶洞、西部大峡谷、铜锣坝、太平生态农业基地、邵女坪、牛街古镇、豆沙关、柿子桃花源、大山包、龙氏宗祠、六祖分支等15个旅游景点、农家乐、生态农业基地实地调研。围绕市、县(区)旅游工作的基本情况;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落实情况;推进旅游发展的组织、制度、经费的保障情况;重点景区打造和旅游品牌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调研结束后,又与市、县(区)乡(镇)政府有关部门座谈,并与部分景点的游客进行了交流,对全市旅游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我市旅游工作发展的现状

作为云南旅游开发的“六大片区”之一,昭通是旅游的后发地区,受交通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起步较晚。200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启动滇东北旅游区的战略部署,指出要加快滇东北旅游片区旅游业的发展。2005年,我市召开首届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全市继烟草、能源、矿业、生物资源之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进行培植,制定出台了《昭通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共昭通市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发展的意见》,确定了近期的发展思路和目标,着力打造昆水黄金旅游线、镇彝威红色旅游线、金沙江高峡平湖线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各县(区)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决定,职能部门工作扎实,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相继建成西部大峡谷、昭阳古城、龙氏宗祠、扎西会议纪念馆、大山包、豆沙古镇、弯子苗寨等一批多类型的景区,为昭通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目前全市已建立A级景区3个,其中4A级、3A级、2A级各一家;此外还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有旅行社15家,2星级以上酒店13家,旅游汽车运输公司2家,旅游车辆22辆。“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881.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8.34亿元。2012年接待游客1015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收入41.01亿元,旅游产业已初步形成。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投入加大促发展,从2012年起,市、县(区)政府将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2500万,县(区)级财政不低于100万;二是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市、县(区)及部分骨干景区旅游发展规划通过评审;三是重点打造求发展,围绕三条精品线路建设,旅游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四是努力宣传促营销,扩大昭通旅游知名度;五是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市、县旅游机构、人员得到初步落实,六是乡村旅游已起步,今年3月市旅游局制定出台了“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并组织评定了42家星级“农家乐”。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旅游产业及重点景区规划重视不够。我市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金沙江高峡出平湖的景观、大山包壮观的自然景色和红色旅游已成为昭通旅游业的三大亮点,但是如何打造、包装,对景区、景点的建设缺乏详细的规划,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二)大山包景区存在体制不顺的问题,景区开发和管理协调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部分地方对景区、景点的宣传力度不大,手段单一,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不广,市场开拓缓慢。

(四)本土旅游经营企业弱小,特色旅游产品少,旅行社人才匮乏,导游队伍建设滞后。

(五)旅游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旅游附加值不高。星罗棋布的景区、景点之间缺乏有机、紧密的联系,配套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功能不强。盐津县豆沙古镇经过多年打造,已产生较高的知名度,但是游客对附近的重点旅游小集镇中和、风景秀美的五星级农家乐柿子桃花源等景点一无所知,也缺少到达这些地方的公交车辆。

(六)部分景区及周边城镇基础设施差,交通不畅,脏乱差现象突出,旅游环境尚待改进。

(七)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的“农家乐”,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设施条件、服务规范、卫生条件有待加强,管理、指导、扶持力度不够。“农家乐”特色不强,大都还处于“农家吃”的程度。

四、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旅游规划的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是指导区域旅游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在城乡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旅游规划的制定,统筹考虑,相互结合,相互呼应,找准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准确定位旅游资源及发展思路,保证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更好地协调和其他行业的协同发展关系,明确市场消费群和开发深度。规划一旦制定,要保证其权威性、稳定性和承接性。

(二)尽快理顺大山包景区的管理体制,制订切实可行的详规,以促进和加快大山包景区的有序管理及建设步伐。

(三)注重培育和扶持本土旅游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本土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积极研发特色旅游产品,带动和促进我市旅游产业链全面发展。

(四)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推介是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旅游经济产业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繁荣的重要载体。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集中有限的资金全力突破主流客源市场,采取跨行业联合,跨区域联合等多种形式,创新宣传、促销理念,强化营销和市场培育,注重游客宣传,不断提升我市旅游的知名度。

(五)加强重点景区的建设和整合资源的力度。以重点景区为龙头,加强区域景区、景点间的相互有机联系,尽量站在游客的角度,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变散点旅游为有连贯性的系列旅游,并逐步拓展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

(六)金沙江高峡出平湖的秀美景观正在形成,市、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应尽快制订金沙江高峡平湖旅游发展规划及景区、景点建设详规,抢抓机遇,尽快打造、包装,完善库区旅游设施和相关服务。沿江涉及多个移民安置新村,库区旅游开发应注意引导和扶持移民参与旅游相关产业服务。

(七)进一步加强对“农家乐”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各级政府对“农家乐”的发展,应加强规划,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指导,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延展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把吃、住、游、玩因素融合进去,将“农”字做足,将“家”字撑满,使“农家乐”文化氛围更加厚重,突出农业旅游的观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