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更多...
关闭
所在位置: >监督工作 >工作报告

关于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8.21 阅读:3185

——2013年6月25日在昭通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孔贵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张纪华市长委托,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就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下步工作打算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旅游业被列为全市六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旅客1881.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3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78%、48.2%;2012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01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1.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2%、56.2%。

(一)发展思路更加明晰。通过召开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景区专题办公会等,强化了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旅游业的认识,在一定层面上取得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确定了“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把昭通打造成为立足滇东北、影响川滇黔、辐射全中国、面向全世界的中国西部著名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避暑休闲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到2015年,全市完成文化旅游投资200亿元以上,建成AAA级及其以上景区总数达到15个以上,3星级及其以上酒店总数达到30家以上,创建30个旅游小镇、30个旅游特色村,创建星级农家乐200家以上,争取实现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以上,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争取突破6%,产业直接从业人员达8万人以上,拉动间接从业人员30万人以上”的发展目标。

明确提出了昭通旅游“1234666”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主题(磅礴乌蒙·神奇昭通),舞动两个龙头(昭阳和水富),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线(昆水黄金旅游线、镇彝威红色旅游线、金沙江高峡平湖线),推进“四个一批”建设(一批重点景区景点、一批度假酒店、一批旅游小镇和一批旅游特色村),着力抓好六项工作(旅游规划、景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融合、行业管理、宣传营销),完成好六项任务(塑造产业形象、明确发展目标、把握发展原则、优化发展布局、注重产业特色、推动跨越发展),全力打造六大品牌(观光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古镇旅游和乡村旅游)。

(二)财力投入不断加大。今年召开的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市委、市政府要求从2013年起,市、县区两级财政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2500万元,各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万元,并随财力增长逐步增加。同时,千方百计扩大投融资渠道。

(三)旅游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坚持把规划作为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高水平完成市、县区旅游总体规划和骨干景区旅游规划。先后完成了《昭通市旅游发展规划(修编)》和11个县区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云南大山包旅游区总体规划》《中国·昭通彝良小草坝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盐津县豆沙镇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已通过评审。

(四)旅游设施不断改善。围绕三条精品线路的打造,把沿线骨干景区建设列为工作重点,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全力推进西部大峡谷温泉、豆沙关、黄连河等景区开发建设和改造提升,着力打造大山包、彝族六祖分支祭祖圣地、伊斯兰风情园、小草坝、铜锣坝、龙氏家祠等景区景点;扎西会议纪念馆、扎西会议会址、湾子苗寨、乌蒙回旋战纪念馆、罗炳辉将军故居及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随着我市旅游态势的好转,文投、昊龙、路红、正泰、万泰、伊力、大境界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相继投资旅游,为全市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宣传营销成效明显。2011年以来,按照市委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市政府通过大力宣传营销,吸引游客进入倒逼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和省市主流媒体投放“磅礴乌蒙·神奇昭通”形象宣传广告;扎实抓好网络营销,着力开展重点客源地城市的宣传推介;积极参与境内外展销,邀请旅游买家和组织旅游专列入昭考察,使我市旅游知名度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提升。

(六)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一批宾馆、酒店加快建设,一批旅行社相继注册并承担起地接业务,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市现有A级景区3个,分别是4A级景区西部大峡谷温泉、3A级景区豆沙关、2A级景区黄连河。大山包、彝族六祖分支祭祖圣地、龙氏家祠、威信扎西会议会址等景区已开始常态化运营。有旅行社15家,培养地接导游56名、讲解员60名;有2星级以上酒店13家,其中4星级2家、3星级4家、2星级9家;有旅游汽车运输公司2家,旅游车辆22辆,载客能力822人;有星级以上农家乐42家。

(七)旅游管理机制逐步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得到加强,人员不断充实。市旅游局组建时仅有编制6名,现有编制37名(在职33人),领导职数1正4副。在机构改革中,11个县区有9个县的旅游局并入文体广电旅游局,昭阳区旅游局实行独立开展工作,镇雄县组建了旅游产业领导组办公室。全市已组建景区管委会4个,均为事业单位,分别是大山包和大关黄连河、彝良小草坝、水富大峡谷景区管委会,共核编54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景区硬件建设进度严重滞后。由于我市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以大山包为重点的骨干景区建设进展十分缓慢,景区内部设施、旅游小镇建设进展滞后,中心城市至大山包景区公路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基本需要。全市除西部大峡谷温泉景区外,其他县区还没有一个完全成熟的精品景区,且普遍存在内涵不丰富、文化特色缺失、游客互动参与性内容单一等问题,配套设施建设也十分滞后,与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等基础设施滞后,旅游环境亟需改善。

(二)财政投入仍然不足。2012年,市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2500万元,扣除航空补助800万元、文化产业资金300万元,实际用于旅游产业发展资金1200万元,其中景区专题会议经费及市级划拨县区旅游产业发展资金520万元,实际用于旅游宣传营销的资金仅680万元。部分县区未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旅游产业发展资金难以增加。

(三)旅游产品知名度仍然不高。由于市级宣传营销经费不足,景区景点用于宣传上的投入十分有限,加之景区特色打造和吸引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我市景区景点在外的知名度和认知度还比较低。

(四)管理体制不适应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方面的干部人才队伍、经营管理队伍均不能适应发展需求。旅游行政管理“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十分突出,各县区在机构改革以后,机构合并、人员缩编、职能弱化,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景区管理协调机构缺失,管理体制机制未完全理顺。

(五)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部分县区、少数部门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辐射作用认识不足,片面认为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不大,忽略了旅游业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致富百姓的强大带动作用,抓旅游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发展观念滞后,发展的信心不足,对“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要求把握不到位。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集中力量,加快推进重点景区建设。一是集中精力抓好昆水线重点景区景点建设。以保护为前提、以开发促保护,切实推进大山包国家公园建设,重点打造好旅游小镇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把西部大峡谷温泉景区打造成为世界级温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目标定位,全力加快水上娱乐、会展中心和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统筹抓好昭阳古城、龙氏家祠、彝族六祖分支祭祖圣地,鲁甸伊斯兰风情园、龙头山古代白银王国遗址景区,以及大关黄连河、水富铜锣坝、盐津豆沙关、彝良小草坝等景区景点建设。二是推进镇彝威红色旅游开发。在统一规划、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共同推进,实现红色旅游各景区景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融共进。突出抓好罗炳辉将军故居和“乌蒙回旋战”遗址等红色旅游景点建设。三是全力推进高峡平湖线景区建设。高起点做好规划,稳步推进向家坝至溪洛渡至白鹤滩高峡平湖景区建设,体现“湖光山色、休闲圣地”的魅力,力争早日打造成昭通旅游的精品线路。

(二)整合资源,加快推进配套设施完善。一是大力改善交通条件。重点抓好昭麻二级公路的维修和养护,抓紧推动中心城市至大山包高速公路招商工作,扎实做好大羊窝至老林村公路油路改造,加快铜锣坝景区公路改造升级,使全市重点景区、精品景区交通条件有较大改善和提升;全力推进昭麻、昭会,以及西都、宜昭、宜毕高速公路昭通段建设,切实做好成贵、隆黄、渝昆、攀昭毕遵等铁路援建工作,加快实施昭通机场搬迁和镇雄、盐津、永善通用机机场建设,推进水富港升级改造。二是大力改善景区配套设施。在重点旅游城镇、交通干线、旅游环线及景区建设一批集宣传、咨询、投诉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中心;进一步抓好旅游厕所、停车场等设施建设;新建一批风味街、购物街,抓紧建设一批有档次、有品位的宾馆、饭店,积极发展一批农家乐和城镇、乡村精品特色客栈。三是大力推进旅游融合式发展。把旅游产业与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文化繁荣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相互支撑、共生共长。抓好旅游小镇和特色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城镇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推动旅游产业由单向发展向多元发展转变,增强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精心策划,加快推进旅游市场拓展。一是突出主题,彰显特色。坚定不移地实施宣传营销倒逼机制,坚持把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宣传营销、市场开拓,运用好媒体和市场渠道活动营销两大主阵地,全面调动旅游企业参与宣传营销的积极性,进一步打响“磅礴乌蒙·神奇昭通”旅游品牌。二是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按照“统一策划、政企联手、市县联动、立体宣传、长效营销”的工作思路,统筹协调各方共同抓好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开发。三是加强合作,共赢发展。进一步强化与重庆、成都、昆明等周边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搭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连锁经营的旅游一体化格局,切实构建区域无障碍旅游。进一步加强与全国旅游代理商的合作,认真落实旅行商家组团入昭旅游的激励政策,把昭通旅游产品逐步推向全国。

(四)规范管理,加快推进服务能力提升。一方面,加强从业队伍建设。继续大力实施旅游人才保障工程,推进行政管理、规划策划、企业经营和行业服务四个层面的旅游人才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为重点,完善昭通旅游服务标准体系,不断强化旅游行业管理。结合“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加大旅游标准监督执行力度,严肃查处非法经营、超范围经营、虚假旅游广告、“零负团费”、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促进旅游市场秩序更加规范。

(五)理顺机制,加快推进发展平台建设。一是按照省旅发委的要求,加快组建昭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以解决“小马拉大车”的问题;强化县区旅游局建设。二是按照“政府主导、整合机构、市场运作、规范管理、搞好服务”的要求和一体化管理的模式,进一步理顺大山包景区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的体制不顺、多头管理的问题。三是加快培育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中介机构,逐步理顺政府与中介机构和经营实体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市场监督和服务水平。

总之,我们将以本次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为契机,针对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改进方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措施,细化工作责任,狠抓整改落实,努力推动全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我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为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