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更多...
关闭
所在位置: >监督工作 >专题调研

关于全市农村义务制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8.21 阅读:4064

昭通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2013年4月)

市人大常委会:

为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推进我市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工作,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义务制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情况的报告。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教科文卫工委在赵卫副主任的带领下,于3月11日至19日,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到了永善县、巧家县、昭阳区的6个边远、高寒、贫困乡镇的18个校点,在实地察看的基础上,同教师、家长、学生进行了座谈,深入了解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下简称“校点布局调整”)的基本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闲置校舍处置、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之后,又与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座谈,对全市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通过调研了解到,截止2012年底,全市有普通中学218所,小学1901所,另有小学教学点662个。自2008年以来,三年共撤并校点920个(其中中学1 所,小学227所,小学教学点692个)。调研组认为我市校点布局调整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得到优化组合、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寄宿制力度加大,学生得到较好的规范管理,养成教育逐步形成,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学校布局调整后的效果

(一)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校点布局调整后,规模小的学校和部分教学点被撤并以后,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集中使用,避免了过去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提高了办学规模。校点布局调整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有利于农村学校形成适度规模,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得到提高。

如昭阳区炎山镇屋角村龙洞小学撤并后学生能在本村完成小学阶段学习任务,完小配备有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室、每班都有电子白板。

(三)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校点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校点布局调整后教育资源得到了更为合理的配置,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责任心增强,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办学水平显著增强。同时,实施“特岗教师”计划、补员招聘教师等措施,全市补充教师达16892人(其中“十一五”期间共补充教师13005人,2011、2012年补充3887人),清退了大量民办、代课教师,改变了以往农村教师普遍存在业务素质差的局面。

(四)养成教育有了较大提高。校点布局调整后,部分学校实施了寄宿制、半寄宿制,通过学校集体生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明显增强,卫生习惯明显改善,交往能力明显增强;通过集体就餐,合理科学的营养搭配,均衡的饮食,使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质明显增强,促进了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

(五)农村家庭的父母希望多办寄宿制学校。校点布局调整后,学校服务的覆盖半径提高较大,部分学生离学校的距离增加,道路崎岖,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天没亮就要出门,家长不放心。我市外出打工人员多,“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看护,学习、安全和心理品德发展存在一定忧患。没有外出打工的家庭,因为工作忙、教育手段落后,也希望让孩子在老师管护下学得更好。在学校里“有吃有住,还不需要家长管”,因此,很多家长希望能让孩子住校学习。

三、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地区仍存在上学难的问题。校点布局调整后,孩子上学路程有所增加,远的甚至达十多公里,加上山高坡陡,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学生上学比较困难。由于寄宿制学校不足,大多数学校缺少宿舍,路远的学生只能在校外租住民房,有的还需要老人陪护做饭,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都感到有难度。如果解决不好,将可能造成学生辍学,势必影响义务教育的“普九”巩固和提高。如永善县茂林镇新林小学一个钟姓学生仅7岁,家距学校10多公里,家长外出务工,只能寄住校外农民家中,自己料理个人起居。

(二)上学途中危险多。一是公共交通工具安全系数不高。目前,大部分乡镇是农用三轮车或小四轮车,经常超载,事故频发。二是上学路远,特别是一至三年级学生一旦发生病痛,难以顾及。三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属山区,部分地方山高坡陡,又多是羊肠小道,雨雪天尤其危险,上学路上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寄宿制学校少,内部管理难。调研中我们看到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和学生宿舍仍严重不足。而且大多数寄宿制学校条件很差,住房简陋,狭窄拥挤;缺少浴室,无开水和洗澡热水;后勤管理人员缺少编制,只能从现有教师中抽调;学校无医务室,学校附近也没有农村合作医疗点;山区高寒地带的学校,冬天缺少取暖设施。这都给寄宿制学校的正常运转带来严重的困难。巧家县老店镇治乐完小学生宿舍不到50张床,却住着200多人,而床的宽度仅为90公分。有的学校甚至初三的学生,仍两人挤住在一张床上。宿舍里空气污浊,极不利于学生卫生健康和身心健康。

(四)少数学校、校点难以撤并。由于山高坡陡、路途遥远、冬季气候寒冷、群众需要、寄宿制学校少等原因,部分单小及教学点难以撤并,仍需要保留。有的地方条件特殊,公办教师也难以调派到位,难以留住教师,只好继续请代课教师上课。目前全市662个教学点中,还有196个一师一校。如昭阳区小龙洞乡偏坡单小距最近的宁边完小6公里,地处高寒地区,冬季经常有雪凌,路滑难行,加之系苗族聚居点,年龄小的孩子无法使用汉语,群众强烈要求保留低年级。现由两位初中毕业的苗族兄弟担任代课教师,进行双语教学。

(五)山区教师生活环境差,教师队伍不稳定。山区学校外出培训少,教学环境差,职称指标少,缺少周转房,多数教师只能租住民房,加大了教师的生活压力,队伍不够稳定。

(六)学前班挤占义务教育资源。随着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主动送孩子读学前班的家庭日益增多,调研所到农村小学都开办了学前班,一方面缓解了社会的需求,一方面又进一步加大了义务教育的负担。

四、几点建议

(一)选准布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在校点布局调整过程中,根据实事求是,方便就学的原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妥推进。设立“缓冲区”,成熟一个撤并一个,条件还不具备的不能撤并。

(二)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把校点布局调整需要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给予资金支持,不断加大布点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学设施配套建设,优化师资配置,使校舍、设备、设施、食宿、教学条件能够充分配套,避免因为校点布局调整,造成班额过大,新的资源紧张等情况出现。

(三)加大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力度。当前校点布局调整后出现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寄宿制学校严重不足,管理亟待加强。校点撤并后,学生上学路程加大,安全隐患增加,家长、老师担心、忧虑,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住校。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山区实行专项补贴。尽快解决寄宿制学校后勤人员的定编配置,努力配齐其它相关服务人员。

(四)切实解决学校安全问题。各级政府要把学生的安全当成布局调整的配套工程来抓,协调卫生、食品、交通、公安等有关部门,加强对食品安全、卫生安全、营运车辆的管理,杜绝超载和非法营运。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严格卫生制度,防止流行性疾病发生,确保中小学生的安全。

(五)加大对单小点教师的培训力度。对高寒冷凉、生活环境差,难以留住公办教师,又无法撤并的教学点,应对长期坚持在教学点任教的代课教师给予必要的奖励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素质和能力。

(六)进一步改善山区、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加大对山区、贫困地区农村特别是村完小教师周转房的建设力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积极为其改善生活条件,增加培训机会和职称指标,用待遇留人、用环境留人,用事业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