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更多...
关闭
所在位置: >监督工作 >工作报告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8.21 阅读:4110

——2013年4月26日在昭通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

昭通市人民政府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于2011年3月21日由昭通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查批准后颁布实施。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召开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的通知》(昭人办通〔2013〕5号)要求,现就《规划纲要》中期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作出评估报告。

《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时点截至2012年12月31日。评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照总体目标要求,全面客观地评价《规划纲要》执行情况,检查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分析《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后期规划执行的有关措施建议,进一步提高《规划纲要》的指导性,增强有效性,全面推动昭通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一、《规划纲要》执行情况总体评价

《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市上下按照“411”战略定位、“12346”发展思路和“五个一”的空间布局,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克难攻坚、真抓实干,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总体上取得五个方面的明显成效:

(一)发展战略深入人心,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立足昭通实际,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现实基础,不断推进创新,完善和优化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路。发展定位从“十一五”时期的“三基地一屏障”调整优化为“四基地一屏障一走廊”(“411”),空间布局从“一走廊两片区”、“一轴两翼”调整优化为“一圈一轴一带一片区一门户”(“五个一”),继续坚持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确定的“12346”发展思路,切实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两年来,这些事关发展方向和发展全局的思路措施,已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并深入人心,为加快昭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并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昭通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79.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55.6亿元,净增176亿元,年均增长15.4%。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7075元增加到2012年的10528元,净增3453元。财政总收入由2010年的71.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0.004亿元,年均增长18.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25.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9.5亿元,年均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105.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2.2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2295元增加到2012年的16394元,净增4099元,年均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768元增加到2012年的3897元,净增1129元,年均增长18.6%;城乡居民收入比从4.44:1降低到4.2:1。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上下围绕打牢发展基础和提高资源要素保障能力,以交通、水利、能源、城镇建设等为重点,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建成投运。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4.7亿元(由于统计制度改革,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只统计规模以上投资,按规模以下投资与规模以上投资增速相同测算,2012年全社会固定投资667.3亿元),超过“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77.7亿元,年均增长36%(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34.21亿元,年均增长36%)。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镇建设全面推进,能源建设进程加快,电网建设力度加大,通讯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

(四)社会事业明显进步,民生保障能力持续提高。始终高度关注民生,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2012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0%。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社保、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抢抓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正式启动机遇,全力推动市规划编制及项目争取工作。整乡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有序实施。切实加大民族乡、民族村扶持发展力度,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彝良“9.7”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有序推进,移民和地震灾区灾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平安昭通创建扎实有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社会和谐稳定。

(五)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试点进展良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有效推进,行政效能不断提高。成品油、水价、污水处理、电价、垃圾处理等价格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开放合作进一步拓展,积极组团参加泛珠洽谈会、昆交会等会展交流活动,多次组团到广东、浙江、香港等地区专题招商。两年累计新签订招商项目256个,协议引资878亿元,到位市外资金412亿元,利用国外资金2445万美元。

二、《规划纲要》执行情况及后期预测

(一)《规划纲要》指标完成情况

《规划纲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四个方面共规划27个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2个,约束性指标15个。总体上看,大部分指标年均增速或绝对量均能达到甚至超过规划目标。27个指标中,2个指标已经完成,2个指标可以超额完成,22个指标预计能够完成,1个指标有一定压力,但可以完成(详见附表1)。具体情况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555.6亿元,年均增长15.4%,欠预期目标1.6个百分点,总量完成规划目标的55.6%。初步预计,2015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1000亿元的规划目标能够实现。但受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下行等诸多环境影响,年均增速达到17%以上有一定难度。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012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13.4亿元,年均增长7.05%,超过预期目标2.05个百分点。初步预计,能够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第二产业增加值:2012年全市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270.6亿元,年均增长22.15%,超过预期目标0.65个百分点。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工业增加值:2012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06.1亿元,净增74亿元,年均增长23.1%,欠预期目标1.3个百分点,总量完成规划目标的46%。初步预计,完成目标任务压力较大。

──第三产业增加值: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1.6亿元,年均增长10.6%,欠预期目标5.4个百分点。初步预计,可以完成目标任务。

2.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4∶48.7∶30.9,与“十一五”末相比,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一、三产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的态势,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比2010年上升2.6个百分点。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3.财政总收入: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0.005亿元,年均增长18.5%,欠预期目标1.5个百分点。总量占规划目标的56.5%。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9.5亿元,年均增长24.2%,超过预期年均增长目标4.2个百分点。初步预计,可以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和2012年,全市分别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7.4亿元和667.3亿元,累计完成1154.7亿元,年均增长36%,超过预期目标6个百分点。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2.2亿元,年均增长20%,与预期目标持平。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6.人口自然增长率:2012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高于预期目标1.1个千分点。初步预计,随着生育小高峰的结束,生育水平将逐渐降低,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7.城镇登记失业率:2012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低于预期目标0.1个百分点。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8.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011年和2012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25万人和2.5万人,两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75万人,完成预期目标的40%。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9.城镇化率: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2.2%,比201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初步预计,能够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10.平均受教育年限:2012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年,比2010年提高0.6年。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11.九年义教育巩固率:2012年小学教育巩固率为99.47%,初中教育巩固率为98.2%。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12.净脱贫人数:2011年和2012年,全市新增脱贫人数分别为13.69万人和25.78万人,两年累计达到39.4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50万人的78.9%。初步预计,能够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13.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12年,全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5.7万人,年均增长4.8%,超过预期目标1.5个百分点。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14.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2012年,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72%,年均增长2.7个百分点。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94元,年均增长15.5%,超过预期目标5.5个百分点。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97元,年均增长18.65%,超过预期目标6.7个百分点。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17.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12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1万人,超过预期规划0.1万人,已经完成目标任务。

1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2012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9.1%,欠预期目标0.4个百分点。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1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7%,欠预期目标2个百分点。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2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2012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5.96%,超过预期目标0.9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21.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面积:2011年和2012年,全市累计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40082套215.4万平方米,是预期目标的2.05倍,已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22.有效灌溉面积:2012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7.37万亩,完成预期目标的83.6%。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23.森林覆盖率: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33.8%,比201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24.耕地保有量:2012年末,预计实际耕地保有量为61.4万公顷。初步预计,2015年实际耕地保有量可控制在61.1万公顷以上。

25.单位GDP能耗下降:2011年和201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2.62%和3.88%,完成预期目标的54.2%。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26.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011年和2012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2.7%和5.42%,完成预期目标的62.5%。初步预计,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2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012年底,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较2011年分别增加56.21%、4.22%、3.34%和108.41%,与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完成目标任务有一定困难。

(二)《规划纲要》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规划纲要》共规划重点建设项目9大类229项,估算总投资2365.24亿元。“十二五”前两年,全市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努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229项重大建设项目已完工10项、在建项目116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项目103项。

1.能源。“十二五”规划能源重大建设项目32项,已完工4项,在建项目15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项目13项。镇雄电厂、威信电厂送出工程、500千伏大关甘顶变电站220千伏接入系统工程、220千伏镇雄二期工程、绥江新县城供配电网络建设已建成;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昭通市农网改造项目、110千伏及以下线路配电网络、昊龙集团自配电厂矿电结合项目正在加紧实施;白鹤滩水电站、缅气入滇曲靖—昭通段天然气管道建设、安宁—昆明—曲靖—昭通成品油管道等项目已获准开展前期工作。

2.交通。“十二五”规划交通重点建设项目24项,已完工2项,在建4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18项。其中,7条二级公路全面建成通车,麻昭高速、昭会高速启动建设;云川金沙江大桥建设项目水下工程已完成;新建二级公路镇雄到牛场段、彝良到牛街完成工程设计;成贵铁路昭通段正在开展施工图设计,预计2013年10月开工建设;水富港后续扩建工程完成总体规划;昭通机场迁建项目等待中国空军、国家民航局批复场址,正开展预可研。

3.工业。“十二五”规划工业重大建设项目34项,已完工1项,在建11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22项。其中,水富县云天化煤代气项目竣工投产,昭通玩具城项目一期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成投用,二期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正在抓紧推进;彝良旺立达、彝良天力公司项目群,永善金属矿产项目,水泥厂技改项目,昭通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昭通白酒产业项目顺利推进;天麻深加工项目,绥江竹桨造纸生产项目,巧家县铅锌、铜资源开发项目正加紧前期工作。

4.物流、市场。“十二五”规划物流、市场重大建设项目4项,在建3项,正在招商引资1项。其中水富港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昭通综合物流园区、昭通成品油市场建设项目顺利实施,9个县区物流项目正在进行招商引资。

5.农林水利。“十二五”规划农林水利重大建设项目44项,在建35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9项。其中绥江罗汉坪、水富铜锣坝等中型水库建设基本完工;昭阳黑石罗、鲁甸月亮湾、巧家小海子、镇雄胡家山、彝良松林、大关太华等中型水库和一批小(一)型水库相继启动建设,并快速推进。完成五小水利工程8.1万件、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9座、重点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39座、一般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15座;正在开展镇雄坝口河、盐津三龙滩等中型水库前期工作。

6.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城镇建设重点建设项目24项,已完工2项,在建17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5项。昭通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二环路全线贯通,顺城街、青年路、海楼路、建设路等道路改造如期完成,昭鲁快捷通道建成通车,昭鲁一体化规划实施初见成效,绥江县城完成整体搬迁、其余县城面貌大为改观,重点集镇建设快速推进,首届房交会成功举办,房地产开发蓬勃发展。

7.环保、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环保、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建设项目16项,在建3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13项。其中,巧家、彝良、盐津、大关、永善、绥江等县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加快;昭通中心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及截污干管工程启动建设;鲁甸龙头山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水磨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洛泽河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等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昭阳、巧家作为城区道路照明LE路灯节能改造工程试点开展相关前期工作。

8.社会事业。“十二五”规划社会事业重点建设项目42项,已完工1项,在建19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22项。昭通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竣工投入使用,昭通市博物馆一期建成开馆,昭阳、彝良、威信、盐津、大关、永善、水富等县区人民医院建设已完工;市幼儿园南校区主体工程已完成,市委党校迁建、市民族中学迁建、市职教中心一期、大山包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关黄连河景区改扩建、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县区中医院建设、市档案馆、市文化馆、市图书馆等建设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9.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在规划未正式审批下达的情况下,已开工建设重点建设项目9项。其中,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农村贫困人口4865户2.12万人;完成新农村示范项目建设1470个;培训农村劳动力18.42万人,建立劳务联络点6个;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11.87万户。

(三)《规划纲要》主要任务推进情况

“十二五”前两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以及重大自然灾害,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集聚合力,主动作为,努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一、三产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的态势。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4∶48.7∶30.9,与2010年相比,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6个百分点。现代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非公经济迅猛发展,2012年实现增加值226.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40.8%,比2010年提高4.6个百分点。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产业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基本实现社会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对政府性资金的依赖进一步下降,两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8亿元,各级财政资金仅占8.1%。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商贸流通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12年外贸进出口完成2579万美元,比2011年增长56.2%。城乡结构调整快速推进,2010年至2012年,城市总人口由97.55万人增加到105.31万人,增加7.76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21%提高到2012年的32.2%。

2.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连片开发的原则,启动了粮食丰产、天麻、苹果、核桃、畜牧5大示范园建设项目,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832万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烤烟、马铃薯、蔬菜、蚕桑、魔芋、木本油料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粮经比例由2010年的62:38调整为60.5:39.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完成五小水利工程8.1万件,干支渠防渗381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7.5万亩;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87万亩,占总规划121.5万亩的71.6%;全市耕地有效灌溉保证率达38.5%,解决103.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自然村村容村貌整治141个;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8.1万口、节柴灶2.95万眼、太阳能1.6万户,新建沼气乡村服务网点270个。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完成粮食高产创建122片,实施粮食作物间套种590.1万亩,推广杂交玉米316.92万亩、地膜玉米350万亩、玉米单株定向育苗移栽和湿直播271.49万亩、地膜马铃薯57.11万亩、杂交水稻32.52万亩、水稻规范化条栽40.1万亩、水稻旱育稀植30.87万亩、水稻精确定量栽培10.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480万亩。完成牛冻精改良11.2万头,生猪人工授精43.2万窝,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4个。农业标准化建设“三品一标”认证达到99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达到320万亩。农业装备水平逐步提高,农机总动力达180.83万千瓦,农机作业面积434.96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3.4%。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03.2万吨,比2010年增长15.45%;肉类、苹果、蚕桑、蔬菜、魔芋产量分别达到55.06万吨、34.67万吨、8250吨、175万吨、17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39.75%、16.3%、79.3%、6%、9%。

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编制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出台了苹果、天麻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初步形成了苹果26.7万亩、马铃薯303.2万亩、蔬菜146.69万亩、魔芋15.55万亩、桑园34万亩、核桃328万亩、竹子185万亩、花椒89万亩、林化工原料20万亩农产品生产基地。截至2012年,涉农企业总数达202个,总产值达43亿元,增长34%。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97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5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60个,累计达到750个。

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和植保体系基本形成,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正在筹建。覆盖全市各县区、各乡镇的动物防疫体系基本建成。农业综合执法完成省下达的三年目标任务。组织开展了全市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种子执法年活动、农药监管年活动、兽药GSP认证工作、转基因生物监督检查等执法监管活动。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和手机短信“农信通”三大平台涉农服务水平逐步增强,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化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制定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建立农村“六大员”队伍管理、培训和考评机制,开展了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市直部门挂钩新农村试点。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两年来,完成茅草房改造60183户,完成整村推进1897个村,组织实施21186人易地扶贫搬迁,完成30个以工代赈片区综合开发项目,稳定脱贫人口达39.5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768元增至2012年的3897元,增长40.79%。

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昆水公路全程高速化涉及的麻昭、昭会、待功三段已开工建设;宜宾至彝良至昭阳、宜宾至威信至镇雄至毕节、西昌至都匀高速公路完成路线方案研究,启动可研报告编制;7条二级公路全面建成投运;镇雄至以古至牛场二级公路完成前期工作,交通运输部已下达资金补助计划;彝良至牛街完成立项审批;岔河至永善大毛滩公路改造前期工作已纳入国道213线改造项目待审批;通乡油路抓紧扫尾;通达工程已全面完成;通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已启动1885公里。完成内昆铁路昭通站货场扩建,并委托中铁二院集团公司对昭通火车站进行重新规划;完成成贵铁路设计方案调整并通过审查,2013年10月可望开工;攀昭毕遵铁路昭通段、隆黄铁路昭通段正在进行预可研修编调整;昭通铁路枢纽站总体规划完成初稿;渝昆铁路云南段列入云南省2013年前期工作计划。水富港后续扩建完成总体规划,正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水富至四川宜宾航道整治前期工作即将完成,金沙江梯级电站库区航运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绥江港复建工程启动建设。昭通机场迁建完成新机场选址报告及相关专题报告编制和审查;镇雄、巧家、永善、彝良、威信、盐津等通用通勤航空项目正在争取纳入省民航建设规划。

水利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新开工建设水源工程11件,其中中型水库6件,小(一)型水库5件。完成威信黄水河、镇雄林口、水富铜锣坝水库建设;彝良双河、绥江罗汉坪、大关翠屏山水库枢纽工程完工,渠系工程加快推进;镇雄胡家山、鲁甸月亮湾、巧家小海子水库成功截流;昭阳水子冲、威信桂香沟水库加快建设;昭阳黑石罗、大关太华、彝良松林、绥江关村、彝良发达等水库顺利开工。完成9座小(一)型、54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昭鲁河等3条中小河流治理,河道治理21.5千米;昭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中央小农水项目建成渠道1205.5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2.14万亩。

电网建设发展加快。已建成500千伏变电站2座、 22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变电站19座,全市基本形成以500千伏为骨干、220千伏为主网、110千伏覆盖各县区、35千伏为脉络的供电网络。2012年农网项目全部实施完成后,全市农村户表覆盖率达78.59%。

城乡通信保障能力增强。建成通信基站4641个,光纤4.69万公里,实现自然村、二级以上公路通信信号全覆盖;完成48个市直部门和11县区政府的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系统建设,建立了政府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接入公文交换平台单位2360个,用户总量16882个;建成无线电台站6787个,集群移动通信系统641个,无线接入系统70个,卫星地面站4个,微波站74个,业余电台2个,其他台站101个,交通指挥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4.“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支柱产业较快发展。烟草及关联产业:2012年,生产卷烟60.1万箱,烟草及关联产业增加值达50.2亿元,已超过规划目标。能源产业:向家坝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发电,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快速推进,白鹤滩水电站加快筹建,中小水电开发有序推进,镇雄、威信煤电项目一期并网发电,全市电力总装机达385万千瓦。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加大,2012年生产原煤2102万吨,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增加值45亿元。巧家大赖石山、大岩洞风电已开工建设,永善大坪子风电场获得省发改委核准,新厂沟、海坝、三股水、洗羊塘风电场已获准开展前期工作。昭通城市管道燃气项目长输管道预计近期可获得省发改委核准,部分县区已铺设城市管网。2012年,能源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4.4亿元,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36%,能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新型载能产业:云天化26万吨甲醇、鲁甸昊龙公司一期20万吨电石、20万吨氢钙等项目建成投产,彝良天力5万吨炭电极、旺立达30万吨碳素项目开工建设。矿冶建材业:以铅锌采选冶为主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正加快建设,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和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建材产业稳步推进。2012年,矿冶、建材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8亿元。农特产品加工业:亚麻、畜禽肉食品、薯类、苹果、核桃、魔芋、茶叶深加工和茧丝绸产业、林竹制品、荞麦深加工以及白酒生产等顺利推进。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农特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新兴产业:已培育2家以天麻为主的生物制药企业,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良种产业稳步发展;风电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利用等新能源产业正在按规划推进相关工作。

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完成全市11个工业园区规划调整,进一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昭阳、鲁甸、彝良、水富4个工业园区列入省级园区,其余7个为市级工业园区,提前完成了“一县一园区”的布局目标。全市累计建成园区标准化厂房40万平方米,入园企业达到158户。2012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2.5亿元。

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制定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实施意见,出台了优惠政策,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重点加快昭通玩具城建设,推进建设昭阳产业新城,建成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成功承接广东3户玩具企业和1户服装企业入驻昭阳工业园区。

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搭建企业发展信息平台,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2012年,民营经济组织达到10.03万户,实现增加值226.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40.8%。

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取得突破。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加大产品研发和改进工艺技术,用核心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已有5户企业通过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云天化水富煤代气技改项目、昭阳得云建材日产4000吨水泥、盐津红原电石等技改项目建成投产,2户企业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认定。

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城镇建设有序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昭阳二环建成通车,北部新区路网、旧城提升改造、广场建设、昭阳大道地下通道、蒙泉路东延线、昭阳大道、海楼路两条精品大道改造、望海公园二期等工程有序推进,拆迁安置点及管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面貌逐步改变。水富县加快推进坝尾槽新区、高滩新区、水富港物流中心以及县城供水工程建设;镇雄县全面推进环城北路改造等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其他县城建设有序实施。鲁甸县滨河花园、世纪大道中心环湖岛景观工程等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巧家县城区路灯升级改造、白鹤滩镇市政道路改造等工程建设快速推进。盐津县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大关县南片新区街道建设项目、城市道路及综合管网改造、双马公路绿化亮化等项目加快建设;永善县荷花、校园、玉泉商业广场、鹏锦兰花、锦绣兰花等5大片区开发建设加快;绥江县实现整体搬迁;彝良县全力推进洛泽河大道、渔湖大道等重点工程建设;威信县积极推进名城建设,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基地。集镇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12年底,共启动130个乡镇集镇建设,已基本建成81个(道路硬化和集镇风貌改造、绿化基本完成,其中:特色集镇完成9个;重点集镇完成35个;一般集镇完成37个)。完成农转城59.43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32.2%,净增11.2个百分点。

昭鲁一体化初见成效。规划方面,新修编了《昭通城市总体规划》,将昭通中心城市规划为昭阳片区和鲁甸片区,并把鲁甸县文屏镇定位为城市次中心、市级体育中心。产业布局方面,沿昭鲁快捷通道布局了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烟草及其相关产业、农特产品加工、制药、化工、冶炼、建材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昭鲁快捷通道建成通车,对沿线居民达300户左右的10余个行政村和达100户左右的30余个自然村进行民房集中改造,并对昭阳区永丰、小龙洞、旧圃、守望、北闸和鲁甸县茨院、桃源卫星集镇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北斗七星”城乡空间布局基本形成。

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由政府总揽全局、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的城镇管理体系。推行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增强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城市管理职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系统齐抓共管的局面。开展城市综合执法,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职能,初步解决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的问题,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6.现代服务业设施建设加快,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物流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昭通中心城市北部、南部物流园区综合批发大市场、粮食物流中心、建材城、商贸城、农产品市场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水富港物流中心货物吞吐量已达3000吨级,水富港二期扩建项目已开展前期工作。拟启动水富至宜宾航道改造、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库区航运设施。一批县城、集镇物流中心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各类集贸市场、综合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专业配送、工业园区物流、农村流通等项目正抓紧招商引资。

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市博物馆建成投入使用,昭通大剧院、文化馆、图书馆、综合体育馆、古生物遗址公园等一批项目正抓紧开展前期工作。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积极开展,文化艺术创作、公共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体活动日益丰富。完成龙氏家祠、卢氏家祠维修改造,建成彝族六祖分支、伊斯兰城堡、黄连河、小草坝等重点旅游景区景点,水富西部大峡谷、铜锣坝、大山包、镇彝威红色旅游等重点景区深度开发加快推进,旅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产品开发取得实效,旅游业整体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2012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14.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1亿元。

金融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2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8.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0.7亿元。金融机构总数达25家,获准成立25个小额贷款公司,以商业银行为主体,银行、保险、证券、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并存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成。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质融资项目,创新举办县级小微企业融资超市活动,银政银企合作不断深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推出新的金融服务产品,筛选有望上市的企业进行重点辅导。各金融机构加强内外监控,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启动昭通金融中心建设,建立金融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日常沟通联络机制,金融监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加大,金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其他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速。广播电视有效综合覆盖率达82%,传输、收视实现数字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移动、电信、联通共建设基站1250个。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发展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政务信息查询及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工作有序开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业进一步规范。

7.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绿色发展有序推进。

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组织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荐、“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点”推荐、“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推荐等工作,推荐上报昭阳区为“云南省第三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鲁甸县工业园区被批准为“云南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有2户企业通过省工信部门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围绕“十二五”末碳强度下降13%的目标任务,开展低碳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和低碳专项引导资金支持等相关工作。《昭通市低碳“十二五”规划》已于2012年12月颁布实施,正在开展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巧家县红山保坪水电站等项目申报国家清洁发展机制工作通过省级初审。2011年和2012年,碳强度指标分别下降2.7%、5.42%,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积极实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活动,组织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合同能源管理”等工作,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1和2012年,GDP能耗分别下降2.62%、3.88%,完成省政府下达指标任务。鲁甸、威信、水富3县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试运行,实现削减COD排放327吨、削减NH3-N排放42.7吨。积极引导排污企业加大减排投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顺利完成。2011年和2012年,分别削减化学需氧量796.63吨、552吨,氨氮52.94吨、58吨,二氧化硫426.02吨、483.26吨,氮氧化物145.10吨、47.75吨,为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资源节约和利用管理有序推进。开展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中期评估、城镇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情况调查等工作,组织“永善溪洛渡废旧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360t/a塑料再生颗粒建设项目”等项目积极申报云南省低碳发展专项引导资金。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大力推动“森林昭通”建设,实施森林资源管护1684.53万亩,完成营造林235.93万亩。制订实施《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区建设管理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15处,保护面积179.7万亩。全市17个乡镇被省政府表彰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15个行政村被市政府表彰命名为“昭通市第一批市级生态村”。创建省市县各级绿色学校58所、绿色社区13个、绿色酒店5家。昭阳、鲁甸、彝良、威信4县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顺利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成效明显。

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大。组织开展了“2011年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等专项治理,全面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和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对涉重金属、危化品、危险废物企业及尾矿库、饮用水源地进行环境风险排查。除昭阳区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外,列入《云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08-2012年)》的12个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和10个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基本建成。

8.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儿园数量由2010年的88所增加到123所,毛入园率由30.39%上升到48.01%,增加了17.62个百分点。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2012年全市初中毛入学率达99.9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5%;普通初中年辍学率为1.8%,小学年辍学率为0.53%。高中教育规模扩大,普通高中学校由2010年的42所增加到45所,在校生由67660人增加到89174人,增长31.8%。民办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全市34所民办幼儿园被确定为云南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昭通师专成功升格为本科学院。截至2012年底,中小学“校安工程”拆除重建累计开工130.31万平方米,竣工109.54万平方米,B、C级不安全校舍加固改造累计开工9.58万平方米,竣工7.42万平方米。市民族中学迁建及鲁甸、盐津、巧家、彝良、永善、威信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步伐加快,市职教中心开工建设,昭通学院迁建一期工程建成投用。

卫生服务水平提高。至2012年末,全市共有488.09万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为95.96%。累计有1257.76万人次享受减免补偿,减免补偿金额11.12亿元。限价付费的重大疾病病种增加到20个,并提高了报账比例。全市门诊补偿比例上升到55.44%,住院报销比例由65.3%上升到了70.44%。居民健康档案累计纸质建档434.11万人,建档率77.05%,电子化建档413.56万人,建档率73.41%;孕产妇保健管理69868人、保健覆盖率98.35%,孕产妇系统管理67282人、系统管理率94.71%,住院分娩66991人、住院分娩率94.30%,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12601人、住院分娩率99.50%;共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24.27万人,管理率53.7%;共报告传染病18种13012例,死亡68例,发病率249.58/10万,死亡率1.30/10万。“十二五”前两年,全市共争取到卫生项目93个,已完工40个,在建35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18个。彝良“9·7” 地震后,国家和省又安排卫生恢复重建项目239个,建设总资金1.9亿,目前,已启动项目119个,到位资金1.311亿元。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着力实施百场演出进百乡、千场演出进千村、万场演出进村居的“文化百千万”工程,全市1292个行政村建设了农家书屋,市、县、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推进,村级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覆盖率达60%。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云南省第八届农民运动会、第七届城市运动会和省级体育年度比赛中,昭通代表团共获金牌35枚、银牌50枚、铜牌45枚;成功举办昭通市第四届老年农民运动会、“滇黔桂”三省(区)九州市老年人体育协作赛、川滇友邻州市第八届男子篮球联赛等群众体育活动。

社会保障能力全面提升。2011年和2012年,全市累计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40082套、215.4万平方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两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75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1万人,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99.1%,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97%。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每年支出低保资金8.7亿元,支出农村“五保”供养经费6863.81万元,“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23.2%。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工作体系,共救助城镇困难群众128203人次,救助农村困难群众640283人次,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2亿元。

人口计生、妇女儿童和老龄工作进一步加强。健全和完善高龄津贴制度,对具有本市户籍的80周岁至99周岁、10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健康补贴和长寿补贴。加快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社区居委会建成3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站点),在农村社区(行政村)建成5个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和站点。开通“12338”妇女儿童维权专线,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扎实推进计生工作,生育水平稳步下降,2012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7.6‰。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成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上市挂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家,有8家企业被认定为云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9家企业被认定为云南省优质种苗基地,4家企业被认定为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

人力资源开发取得新进展。深入实施“百万劳务输出工程”,2011年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27.43万人,2012年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35.69万人。加大培训力度,全市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8.42万人,其中技能培训8.53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4.85万人,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9.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效。推行“两置换一转化”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实行建设用地集中统一供应,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集体林权勘界确权和林权颁证等主体任务全面完成,森林资源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稳步实施;乡镇机构和村级运行机制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积极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区股份合作社,全市新登记注册专业合作组织和合作社311个,累计达到932个。行政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大力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行政审批事项由“十一五”末的79项减少到2012年的52项,实现行政权力全流程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强。财政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实施财政体制微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有序开展,部门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现全覆盖,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继续扩大;推行金融目标责任考核,成功举办“平安集团金融助力昭通经济”等银企对接活动,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昭通的信贷支持,促进了各银行努力扩大信贷投放;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推行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减少了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创新项目投融资方式,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取得新进展。制定《昭通市区域性电价方案》并获得省物价局批复,把昭通列为全省试行区域性电价的两个州市之一。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先后八次4升4降调整成品油价格,基本实现了与国内市场原油价格调整的间接接轨。

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充分发挥昭通连接多区域的地缘优势,积极搭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桥梁与合作平台,与昆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签订了共同推进经济走廊建设暨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继续加大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流力度,成功参与举办了浙江·三峡·金沙江下游库区经济合作交流大会,与三峡集团、凉山州、宜宾市、浙江省中小企业协会签订了经济合作战略框架协议。组织参加了川滇黔十市地州合作与发展峰会大理会议,并分别与宜宾、凉山、毕节等地区达成了多项合作共识,有效促进了建设跨区域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实。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11年和2012年,全市累计新签订招商项目256个,协议引资878亿元,到位市外资金412亿元,利用国外资金2445万美元。成功引进昭通玩具城、浙江雨润集团生猪养殖加工、江苏宜兴亚麻种植加工一体化等项目。改进招商方式,从单纯利用“昆交会”、“泛珠会”等平台招商,向主动对外推介、组织到重点地区对口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小分队上门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相结合转变。制定出台加强对外开放工作的意见、鼓励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客商评议政府”等工作机制,推行项目并联审批,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极大增强了外来企业投资昭通的信心。

10.平安昭通建设扎实有效,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充分贯彻,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普法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行政全面推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逐步铺开,政府决策议事规则和政务公开等制度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听证、公示制度得到较好落实。廉政建设、审计监督、来信来访等工作进一步落实,政府绩效评估稳步推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创建平安昭通活动有效推进,社会和谐稳定。政法队伍建设加强,办案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得到加强,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市民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国防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民族团结和睦局面得到巩固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和救援体系不断完善,抗灾救灾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刑事案件高发的势头得到遏制,交通、消防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加强,强化社会公共安全隐患整治,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三、《规划纲要》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增长总量与“十二五”规划还有一定差距。“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是GDP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7%。从GDP总量看,到2012年GDP仅为555.6亿元,差规划目标444.4亿元,到2013年预计GDP可以达到662亿元,也差规划期末目标338亿元。从增长速度看,2011年GDP增长速度为14.7%,差年均增长17%的目标2.3个百分点;2012年增长速度为16.1%,差年均增长17%的目标0.9个百分点,前两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5.4%,差年均增长17%的目标1.6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亟待加快。从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看,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4∶48.7∶30.9。“十二五”规划目标为:到2015年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9.5∶46.1∶34.4调整为11.4:55.7:32.9,按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的目标要求,农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占比还比较高,二产的占比在逐步提高,三产占比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0.6亿元,比2010年增长10.2%,差 “十二五”规划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6%的预期目标5.8个百分点。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1.6亿元,比2011年增长11%,差“十二五”规划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6%的预期目标5个百分点。前两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6%,差“十二五”规划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6%的预期目标5.4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的动力活力不足。工业方面,一是工业经济虽然实现高速增长,但由于基数较小,增量不大,总量难以实现大幅度扩张。二是大多数工业企业产品单一,产业链短,产品大多为初级成品,产品附加值低。三是支柱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增多,农特产品加工业的规模都比较小,企业和产品重叠突出,运行质量和效益不佳,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化工产业仍以重化工为主,而且产品结构单一,初步形成规模的只有电石、化肥,电石属高耗能产品,受电力政策制约大。建材产业主要是水泥及其制品、砖瓦等,没有钢材、铝材、玻璃和装饰建材等价值高的产品。四是重大工业项目进展缓慢,支撑后劲不足。受土地、环保、资金、电价、产品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云冶昭通铅锌采选冶深加工、彝良天力、旺立达煤化工、昭阳褐煤化工等重大工业项目进展缓慢,部分项目迟迟不能开工建设,严重影响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三产方面,一是服务业发展水平还不高,比重偏低,结构不理想,我市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对服务业发展的带动并不明显。2012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9%,比2010年下降3.5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特色不明显,发展层次较低。无论是现代服务业还是传统服务业都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传统服务业发展优势不明显,基础建设滞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刚刚起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在物流基地、专业市场、宾馆、旅游发展水平上,与周边地区相比存在的差距较为明显,缺乏具有品牌的龙头服务业,使得服务业的区域辐射力不强,吸引力微弱。三是城市化水平低,难以形成产业群。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形成“聚集效应”, 而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功能不全,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市化率仅为32.2%,远远低于全国的52.57%和全省的39.3%,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仍然没有根本解决。交通方面,一是公路技术等级低,路况差,断头路多,路网结构不合理,物流成本高。全市高速公路里程仅有136公里,二级公路也仅有917公里,三级及以下公路比例高达93.5%,等外公路比例达到30.8%;在全市20368个自然村中,有14492个自然村不通公路。二是铁路里程短、标准低、货场小,难以支撑运输需求,新建铁路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缓慢。三是水富港二期扩建后当年就超吞吐能力,后续扩建尚未启动。四是昭通机场航线单一,空运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五是整个综合交通体系尚未形成,内外互联互通性差。水利方面,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目前,全市仅有水库177座,总库容6.2亿立方米,年供水量仅5.46亿立方米。而全市年需水量9.5亿立方米,耕地有效灌溉保证率仅为 38.5%,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2.9个和4.2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供水缺口必将逐年扩大。城镇、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投入仍然不足,短期内难以根本性改变。

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就业渠道不宽影响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缓慢,城乡居民外出务工收入增加空间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新增就业机会不多。主要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频繁,上涨空间有限,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影响农民收入增加。

四、实施《规划纲要》的总体趋势判断

从我市“十二五”规划前两年执行情况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发展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除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4个指标外,其余指标的增速均高于“十二五”规划目标。从经济总量看,“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是GDP年均增长17%,期末达到1000亿元。根据2013年年度计划,到2013年年底,GDP可望达到662亿元,差规划期末目标338亿元,后两年年均净增要达到169亿元。根据前两年执行情况分析,只要第一产业保持前两年7%左右的增长速度和第二产业保持22%左右的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目标的完成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前两年GDP发展目标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没有达到规划目标。但今后第三产业有以下几个增长点:一是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随着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水富西部大峡谷、铜锣坝、小草坝、黄连河、大山包、镇彝威红色旅游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随着三条旅游线上的一批重点景区、一批度假酒店、一批旅游小镇、一批旅游特色村的建成,到“十二五”末,有望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3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100亿元以上。二是随着昭通金融中心建成,金融业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传统金融服务,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在“十二五”末得到较快的发展。三是随着昭鲁物流园区和水富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动巧家、镇雄、威信、盐津、大关等物流中心和粮食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工业物流、综合批发市场和农村流通等专业物流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仓储、配送、市场有机结合的物资流通网络,将会推动物流业的大发展。四是鼓励和扩大消费需求。就我市的消费水平而言,一方面是随着综合大市场、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步伐加快,城区的消费环境和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使高收入群体消费需求升级,将扩大消费预期。另一方面是通过努力增加就业,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将刺激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五是增加工资性支出,这一部分支出直接计入第三产业。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情况,后几年第三产业将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望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同时,前两年经济总量受物价因素的影响较大。从国际上看,受到欧债危机和主要经济体发展疲软的影响,使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增速下滑,物价水平降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债务危机的缓解和世界经济复苏,经济回暖,价格水平将会上扬。从国内看,一个因素是前几年,国家为应对通胀的压力,央行加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调控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尊重经济规律,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并会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另一个因素是经济总量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进一步增强,但仍然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生产总值还较低,中国经济还将会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态势,势必会带来物价的上涨。同时我市前两年价格走势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带来价格上涨的经济规律看,我市连续7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必将带来区域性的价格上扬,再加上国际国内的输入性价格上涨因素,今后一段时期,预计物价指数将会达到104—105左右,将有利于我市“十二五”GDP规划目标的完成。

按照“前两年打基础,后三年加快发展”的谋划和总体态势,只要全市上下励精图治,共同努力,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完全有希望。

五、推进《规划纲要》实施的重点措施

按照“十二五”规划目标,针对前两年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与进度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的指标和任务,在今后几年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以确保规划目标全面实现。

(一)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一是降低种植业比重,提高畜牧业比重,提升生产和产业化水平。二是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扩大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突出工业招商、工业投资、产业升级重点,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工业园区为平台、城镇化为载体、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轻重工业并举、长短远近结合”的方针,着力推进工业倍增发展计划,培育好烟草、能源、化工、矿冶建材、农特产品加工五大重点产业。三是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新的服务业增长点,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增强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努力构建创新平台,重点抓好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条件共享、社会创业、科技创新创业融资等“五大平台”建设。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善于组织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创新型企业家、复合型科技人才、管理型人才和技能型实用人才,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造热情。

加快推进品牌带动。完善扶持品牌创立的政策体系,强化要素保障,健全品牌的培育、激励、推介和保护等工作机制,增强品牌的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打造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产业产品品牌、文化品牌、科技品牌、服务品牌。

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价格等激励政策,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环境执法和环评审批,突出抓好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企业节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对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控和大气污染的自动监测,扎实推进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的污染治理。深入实施生态林、天然林保护,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充分利用荒地、坡地建设基础设施和发展工业项目,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大矿山污染综合治理,做好植被恢复,保护好生态环境。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扩大投资规模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高效、便捷和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做好南北大通道麻昭、昭会高速公路援建,着力推动宜宾至彝良至昭阳、宜宾至威信至镇雄至毕节、西昌至都匀高速公路及镇雄至以古至牛场、盐津黄桷槽至水田坝等二级公路开工建设,抓紧通乡油路扫尾,全面启动213国道改造、通村硬化畅通工程,实现出省高速路、县县二级路、乡乡柏油路目标。加强协调,争取成贵铁路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攀昭毕遵、隆黄、渝昆铁路前期工作,力争项目“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加快实施昭通铁路枢纽站总体规划、水富港后续扩建总体规划,扩大水富港吞吐能力;积极研究金沙江梯级电站库区航运发展,推进库区航运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北进长江、南连昆明的陆水联运大通道。抓紧完成昭通机场迁建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力争2013年底正式开工;积极推进镇雄、巧家、永善、彝良、威信、盐津等通用通勤航空点建设。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兴水强昭”战略,加大水利投入力度,重点抓好骨干水源、防洪抗旱、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加快彝良双河、绥江罗汉坪、镇雄胡家山、鲁甸月亮湾、巧家小海子等在建11个中型水库和昭阳水子冲、威信桂香沟水库等在建8个小(一)型水库建设;着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每年开工3-4件骨干水源工程;加快昭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积极争取病险水库出险加固工程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实现新增库容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7万亩,水利有效灌溉保证率提高到46%,缓解工程性缺水和城乡供水保障等突出问题。

强化能源保障。完善煤炭、电力、成品油等能源保障体系,建成一批大中型现代化煤炭矿井,推进成品油和天然气管道建设,逐步完善以500KV为中心、220KV、110KV为枢纽的电网结构,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是抓好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做深做细一批关联性强、带动面广的重大产业项目前期工作,谋划一批打基础、强后劲、管长远的交通、水利、能源项目,储备一批生态、文化、民生等社会发展项目,确保拥有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重大后备项目,保持项目梯次推进、滚动发展。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建设,不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和潜力。鼓励各金融机构对具有特色优势资源的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薄弱环节给予差异化信贷支持。采取政府投资、平台融资、市场筹资、资源换资、银行借资、招商引资、利用外资、民间投资的融资办法,全力破解融资难题。三是着力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对立项报批、规划选址、征地拆迁、招投标、资金到位等几个重要环节,实行“并联并审”,打开“绿色通道”。四是强化项目督促检查。建立完善投资项目资金争取、项目落地等责任制度,建立对重大项目的督促检查机制,全过程跟踪督查重大项目,确保工程建设任务按时按质完成。五是抓好重大项目实施。对列入规划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的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建;处于前期工作阶段的重大项目,要加快工作进度,落实工作责任,尽快开工建设。对于过去列入规划,但因条件变化,确实不能在“十二五”时期实施的项目,要调出规划;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过去没有列入规划但相关前期工作推进情况好的项目,要调整列入规划。新调整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要及时组织开展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争取形成更多的投资增量(重大项目调整情况见附表2)。

(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加快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引导能人和农民采取转包、租赁、互换和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加快建设特色优势农业生产区,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推进产业向优势特色区域集中,投入向优势产业集中,农村土地向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集中建设苹果基地、天麻基地、山地牧业基地、特色杂粮基地、特色经作基地、淡水渔业养殖基地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引入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农业庄园。

培育市场主体。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打造一批领军型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一批精品型、成长型龙头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努力培育一批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甚至超1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

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大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加快骨干水源工程、昭鲁大型灌区、中小河流治理、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进一步抓好机械化耕作、旱作节水等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和应用,积极开展播种机械、水稻育插秧机械、设施农业、玉米和马铃薯收获等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示范。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项目衔接,争取中央和省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六大行动计划”。加大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区域扶贫开发力度,扎实推进整乡整村推进和易地扶贫开发,每年巩固和解决25万以上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市内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5万人以上,创造务工收入190亿元以上。

(四)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巩固提高烟草及配套产业。着力优化卷烟产销结构,不断提升一、二类卷烟产销比例,卷烟产销量力争与集团品牌发展规划保持同比例增长。调整卷烟产品结构,提高卷烟的单箱利税率,以烟草业带动包装印刷等配套产业发展。

发展壮大能源产业。服务好溪洛渡、向家坝和白鹤滩三大水电站建设,确保溪洛渡、向家坝建成投产;加快地方中小水电建设,基本完成以牛栏江、横江流域为主的中小水电开发,确保2015年新增水电装机1167万千瓦。加快巧家大赖石山、大岩洞、永善大坪子等风电建设步伐,实现风电装机零突破。稳步推进火电项目发展,优化电源结构。积极推进电网建设,构建集500KV、220KV、110KV为一体的骨干输电网络。加快建设国家规划煤炭基地,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提高煤炭生产的集中度。

加快培育发展以煤化工为重点的化工产业。充分发挥煤炭、石灰石等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煤化工、电石乙炔化工,推进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展PVC、磷化工、硫化工、煤化工及其他化工产业。

改造提升矿冶建材产业。依托电力资源和优势矿产资源,积极推进“矿电结合”和“直供”试点,重点发展以铅锌、铝冶炼及其精深加工为主的矿冶产业,实施一体化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积极推进彝良碳素和硅材料基地建设。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水泥产业,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提高建材行业整体水平。

大力培育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天麻制品、亚麻制品、魔芋制品、薯类加工、果蔬加工、桑蚕制品、林产品加工、畜禽制品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努力培育一大批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提高农特产品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把昭通建成云南农特产品加工重点地区。

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步伐。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载体,采取BT、BOT等模式,加快昭阳工业园区等重点园区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加快昭通玩具城建设,积极为东部玩具、服装等产业入驻园区创造条件。大力引进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制鞋、机电、机械组装等新兴产业进入昭通。加快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促进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五)突出重点行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保障。加快研究制定全市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策划、储备一批有利于财税增收、扩大就业、填补产业空白的三产项目,统筹协调三产及三产内部各行业的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发挥政府资金效应,优化金融服务,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缓解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有重点地扶持一批本地第三产业骨干企业扩大规模、做优做强。加强第三产业统计工作,完善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做好监测分析工作,及时、准确反映第三产业发展动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打击破坏市场秩序行为,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加快发展旅游业。围绕“磅礴乌蒙·神奇昭通”旅游产业形象定位,重点打造昭通至水富观光休闲度假康体旅游线路、镇彝威红色旅游线路、巧家—水富高峡平湖旅游线路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统筹“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建设,抓好水富西部大峡谷、铜锣坝、小草坝、黄连河、大山包、镇彝威红色旅游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挖掘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打造旅游特色,充实和丰富旅游内容,强化宣传营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力争2015年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3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8%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加快昭通金融中心建设,鼓励各驻滇驻昭金融机构积极入驻。加强银政企合作,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一批关系全市发展大局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提升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服务水平,建立高效、多层次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机制,促进“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推动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银行机构开展短期融资券等各类服务,积极发展支付结算、基金托管、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提升信用中介组织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产权交易、贷款担保等中介服务。积极拓展保险市场,引导和发挥保险资金在昭通的运用。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努力实现本土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昭通中心城市为核心、北大门水富为重点,加快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物流通道建设,构建高效的综合物流运输体系。加快昭通中心城市北部、南部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综合批发大市场、粮食物流中心、建材城、商贸城、汽车城等项目建设,加快水富港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富港二期扩建项目前期工作进程,加快各县县城及集镇物流中心和粮食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工业物流、综合批发市场和农村流通等专业物流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物流信息服务、物流咨询与培训、商品展示交易、贸易洽谈、电子商务等功能,逐步形成仓储、配送、市场有机结合的物资流通网络。

加快发展其他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推进区域性商业中心建设,加快综合大市场、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加快城市和乡镇客运站建设,推动客运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城市公共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提高城市经营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餐饮住宿业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相结合,促进餐饮住宿业向重特色、重文化、重品牌方向发展,提高接待能力和档次。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扶持一批专业化水平高的骨干中介企业,带动提高中介服务整体水平。

(六)加快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强势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中心城市省耕塘片区、温泉片区、金融中心、行政中心、星级酒店及新区供水厂、市政道路等项目建设;加大北部新区产城一体建设力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古城和旧城升级改造工程,着力推进南片区建设,尽快启动南片区大型停车场、汽车城、商贸物流、货物集散、休闲娱乐、高端住宅等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昭鲁一体化发展,开创中心城市大建设新局面,形成大发展、大跨越态势,实现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50万人的目标。

建好其他10座县城。着力推进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把水富县城建设成为集化工能源基地、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旅游为一体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7万人;把镇雄县城建设成为依山就势、独具特色,有浓厚的滇东北文化底蕴,集工业、商贸、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生态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8万人。把其他8个县城建设成为各具特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加强重点集镇建设。着力打造沿边、沿线、沿江特色城镇带,完成所有乡镇中心集镇改扩建任务,努力建设一批农业观光休闲、农产品贸易型、旅游休闲度假型的有产业支撑的特色城镇。

(七)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全面促进和谐昭通建设

优先发展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加强基础教育,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权利。

健全基本医疗制度。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保障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

抓好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工作。继续抓好新毕业大学生、农民工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工作。继续抓好就业培训工作和劳动维权工作,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和增加劳动收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统一开放、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范围,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社会管理。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构建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的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助推依法治市工作。建立完善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加大矛盾纠纷调解和信访工作力度,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切实抓好煤矿、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狠抓禁毒防艾工作,深化平安昭通创建活动

(八)强化监督评估,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强化为民服务。把服务理念体现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落实在推进经济发展上,践行在为民办实事上。强化政府效能建设。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以及重大项目全程代办制、绿色通道等。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行部门内部相对集中行政审批职能,强化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功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强化管理监督。严格落实规划目标责任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内容。加强跟踪分析总体规划分年度执行情况,抓好主要规划指标实施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时报告实施情况,并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要加强重点专项规划的跟踪分析,并接受规划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强化评估修定。严格执行“十二五”规划评估制度,制定完善相关经济政策,引导市场主体投向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规划实施期间,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不可逆转的外力因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远时,由市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