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更多...
关闭
所在位置: >监督工作 >工作报告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8.18 阅读:1339

——2008年8月19日在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昭通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特向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就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近两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开拓农村市场的意见》(云政办发〔2006〕139号)和《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开拓农村市场的通知》(昭政办发〔2006〕79号)文件精神,从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出发,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农资消费合作社、农产品专业协会、农产品专业合作、农村集贸、便民超市,培育农产品经纪人等形式,积极促进了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开展。

 一、基本情况

 近两年,全市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主要以市县级农资公司为龙头,发展县、乡、村农资流通网络;以综合服务社发展乡、村级日用品流通网络;以农产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发展农产品采购经营网络,建立农产品信息网,搭建供求桥梁。

(一)农资流通网络状况。

 目前全市共有农资企业597户,农资配送中心7个(不太规范),农资消费合作社87个,农资经营网点2233个,其中化肥经营网点890个,农药经营网点496个。种子经营企业9个,种子委托代理商(即批发商)67家,县区级种子营销户94家,乡镇级种子销售户1343家,村级种子零售商3000多人。

(二)农产品流通网络状况。

 全市现有农产品企业10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农产品专业合作社109个,农产品专业协会208个;农产品市场320个,其中农村市场302个,城市市场18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1个,其中专业市场3个,综合市场8个。

(三)日用品流通网络状况。

 日用品经营企业 651 个(县及县以下),日用生活品经营网点1681个(县以下),其中食盐直营网点81个,代销网点143个。

(四)再生资源流通网络状况。

 目前正式注册的再生资源企业1个(昭通市新源公司主要业务是报废汽车回收拆解)。

 2007年全市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9.5亿,同比增长6%;化肥销售31万吨,同比增长29%,农产品采购完成5.6亿(不包括烤烟),同比增长12 %。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政策支持,保障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出台相关政策。近两年,为推进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2006年省政府下发“云政办发〔2006〕139号”文件后,市政府下发《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开拓农村市场的通知》(昭政办发〔2006〕79号),强调和明确了发展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思路、措施和政策扶持;2007年下发《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施意见》(昭政发〔2007〕30号)明确了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及措施;市委于2007年出台了《中共昭通市委办公室、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供销社关于实施“四进村”实现“五个有”推进乡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市办通〔2007〕66号),指出了通过“四进村”实现“五个有”的目标推进乡村流通体系的建设。二是建立目标责任制。2005年起,市政府建立了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责任制,把供销部门发展“两社一会”,商务局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作为重点工作,纳入考核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三是给予资金支持。(2002-2007年争取省级财政扶持资金985万元)。2006年以来,省、市财政用于农业产业化及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的资金730万元,其中省财政330万元,市财政400万元。专业合作社财政扶持资金160万元,其中省财政150万元,市财政10万元。商务部门争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资金176.5 万元。供销系统争取省社“四进村、五个有”试点资金10万元,发展“两社一会”资金40万元;农业部门2004-2007年共争取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资金208万元。

(二)完善思路,明确目标,确定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方向。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多元发展的思路,以县以下市场为重点,实施“小超市、大连锁”战略,坚持分类指导,多改建、少新建,低成本扩张,联合发展,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坚持以改造和完善供销社传统经营网络为主,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原则发展农村流通网络。全市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开拓农村市场工作,按照“以行政区域为基础,以经济区域为中心,以农村社区服务需求和满足农村生活消费、农产品销售为目标”的原则确定发展目标。通过5至8年时间全市培育一批农村流通龙头企业,县县有配送中心,乡乡有农村综合服务社和超市,村村有农家店,同时根据资源和集散流向建设一批综合市场、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通过互联网实现乡村信息网络建设,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实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现代化。

(三)培育龙头,扶持发展,带动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是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两年农业部门培育扶持了长江丝绸、理世实业、天山食品等龙头企业40个,近两年省、市两级财政共投入733万元(2002年-2007年农业部门争取省级财政扶持的龙头企业有17家,获得扶持资金985万元)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加工技术改造、产品认定、网络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已列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6个,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构建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二是以改制后的农资企业为龙头发展农村流通网络。以供销农资企业为龙头建立县级配送中心、辐射到乡、村,带动发展农资消费合作社,构建农资流通网络。目前做得较好的有昭通市龙鑫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建有配送中心1个,面积7000m2,配送车15辆,直营店19个,乡级加盟店24个,村级加盟40个,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6521万元,销售化肥5.6万吨;盐津远大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配送中心1个,面积1500 m2,配送车5辆,乡级经营网点20个,村级经营网点78个;彝良县农资公司通过在乡、村发展农资消费合作社的形式建设网络,目前共有农资消费合作社87个。三是引进外来企业合作。按照“引强、联大、补缺”的思路引进威力淀粉、宝清果业、国投中鲁、三艾魔芋等知名企业,在带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对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2007年市供销社在昆交会上引进新世纪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县级日用品配送中心,由供销社牵头与综合服务社合作在乡级建设连锁超市,村级建便民店,目前此项工作正有序开展。

(四)结合实际,发展“两社一会”,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的新体系。

 我市供销系统改革改制近两年,面对原来社属企业多数已改为有限责任公司,基层供销社经营网点已萎缩的实际情况,通过发展“两社一会”构建农村流通新体系。目前供销系统“两社一会”共1112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66个,入社农户8471户,入社股金631万元,服务农户114765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8004万元;农村综合服务社891个,商品销售额30099万元,销售化肥128996吨,服务农户数675324户;农产品专业协会55个,服务农户636659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18692万元。

 一是结合实际,多种方式发展“两社一会”。第一种是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永善县供销社下属企业天山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于2005年发起成立了永善县供销社天山魔芋专业合作社,目前有入社农户106户,社员股金11万元,入社农户种植魔芋310亩,并带动周边1280户农户种植魔芋,专业社自建无公害种植示范基地250亩,2007收购鲜魔芋1380吨,全部交天山食品公司,帮助农民实现收入685万元,对社员进行二次返利13万元。目前已形成公司+专业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专业社建社以来,在促进魔芋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龙头企业带动专业社发展的效果十分明显。第二种是能人领办发展。在发展中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如绥江的果蔬专业合作社、盐津的乌骨鸡专业社就充分体现了能人带动效应。在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上采取以基层供销社为基础和吸纳一些条件较好,有一定服务功能的个体大户相结合的办法,先发展,后规范,建立农村综合服务网络。第三种是基层供销社自己创建。供销社在发展“两社一会”中把基层社改制结合起来,把改制后的基层社重组建立乡级综合服务社。第四种是供销社指导,村委会牵头发展。在供销社的指导下,通过村“两委”牵头领办专业合作社、协会。如鲁甸龙头山大蒜专业合作社、绥江绍庭的养猪协会,在供销社的指导下形成了“支部+专业社”、“支部+协会”的模式。

 二是始终坚持依托资源,瞄准市场,稳妥发展“两社一会”。近几年全市供销系统在发展专业合作社中,许多专业社把地方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地方优势资源发展专业合作社,使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如盐津县围绕茶叶、乌骨鸡资源,永善围绕魔芋、笋子资源,镇雄围绕魔芋资源等逐步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以专业社为主要组织形式,以搞活农产品流通为主要合作内容,具有市场主体资格,对内服务,对外经营的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走上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在发展综合服务社上各县区以行政区域为基础,以经济区域为中心,以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方向,在乡、村建立综合服务社。在发展专业协会上,主要围绕当地农产品资源建立农产品专业协会服务会员、服务农户。

 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专业协会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通过发展综合服务社供应农用物资和生活用品,有效地解决了改制后乡、村流通服务网络不足,农户购物不便的状况,重新构建了乡村流通服务网络。

(五)抓好试点,树立典型,规范发展流通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商务局自2005年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先后有鲁甸恒远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盐津远大农资有限责任公司、盐津县隆鑫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镇雄县锦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昭通龙鑫农资公司等企业作为商务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承办企业,共争取到商务部门资金 176.5万元,规范建设配送中心5个、农家店267个,其中乡级 58个、村级209 个。

 二是开展“四进村、五个有”试点工作。今年5月市供销社按照“云办发〔2007〕2号”和“云供〔2007〕1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实际,在昭阳区开展“四进村、五个有”试点工作,在苏家院、洒渔、永丰、乐居4个乡、16个村实施“四进村、五个有”工程,共发展综合服务社12个,便民超市7个,专业合作社3个,协会9个,培训经纪人63人。基本达到“便民超市进村、信息服务进村、市场知识培训进村、行业管理服务进村”,实现“有一个综合服务社、有一个专业合作社、有一个专业协会、有一个集贸市场、有一批农民经纪人”。

 三是积极参与“千社千品”示范工程建设。2006年以来,我市供销社系统积极参与中华供销合作总社的“千社千品”富农工程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通过规范,提升服务质量。鲁甸县龙头山大蒜专业社、永善县天山魔芋专业社于2006年被总社定为 “千社千品”富农工程示范专业社。2007年又成功申报了绥江县真武山果蔬专业社、盐津县乌骨鸡专业社。通过“千社千品”示范工程为专业社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典范。

(六)建市场,办网站,抓培训,推动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农村市场建设。近两年,通过党委政府和工商、农业、供销等部门的引导,建立了一批小规模的农产品市场,2007年末,全市有农产品市场320个,其中农村市场302个,城市市场18个;农副产品市场11个(其中城市2个,农村9个),专业市场3个,综合市场8个,2007年实现交易额2.1亿。通过农产品市场建设,为老百姓搭建了交易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部分乡镇已建成了上规模、有档次、较规范的农产品专业批,如洒渔乡苹果交易市场。二是抓信息建设。在政府的督促下,近两年信息建设有了一定进展,农业部门建立了“昭通农业信息网”,开通了“聚集三农”信息服务系统,组织20个农产品龙头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供销部门建立了“昭通市农副产品信息网”,2007年通过以上信息网为企业、农户推销的农产品4600万元,通过信息建设使农产品进入了省外、国外市场,扩大了产品销路。三是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2005年以来,供销系统举办了4期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共449人,并取得中华供销合作总社与国家劳动部认定的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填补了我市专业农产品经纪人的空白;工商部门建立健全“经纪活农”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农村经纪人,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衔接。用3年时间,围绕苹果、天麻、花椒、魔芋、洋芋、畜牧业和其他绿色产业及其粗、深加工产品,在全市发展1000余名农村经纪人;农业部门也组织培训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民”,其中2006至2007年已培训9400人,目前全市农民经纪人已达1万余人。

(七)拓展市场,打造品牌,促进农产品流通。

 一是加大优势农产品的推介力度。市政府每年都积极组织发动涉农企业参加昆交会及各种农产品交易会、农业博览会和优质农产品推介会,有力地向外推介了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2003年至2007年组织企业先后参加了第二、四、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一、二、三届上海云南优质农产品推荐会,第一、二、三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第二、三、四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经济洽谈会,每年企业参加规模均不少于20家,参展产品60余个,实现现场销售额300万元/年以上,现场签约合同金额平均达8000万元/年以上,接待各地客商及参观者近20万人次/年以上,发放各类宣传资料数万份。此外,我市各参展企业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国内的现代农业情况,增强了企业“走出去”拓宽国际国内市场的信心,为企业的发展搭建了较好的平台。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为企业和农户找市场、拓销路,在巩固省内和周边川、渝、黔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沿海、港澳及东南亚市场,为全市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搭建了平台和桥梁。二是努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全市已完成了67.95万亩产地认定(其中10.15万亩苹果、35万亩马铃薯、13万亩蔬菜),拥有年产量分别为6000吨、4000吨的生猪生产基地各1个。全市“三品”认证产品达到24个,取得各种农产品注册商标40余个,拥有专利技术5项,其中有7家企业、15个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家企业的3个产品获得绿A认证,1家企业的1个产品获得中国华夏有机食品认证,1家企业的1个产品获得日本有机食品认证;镇雄华业有限公司的“云惠”牌马铃薯淀粉获得云南名牌农产品认定,为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扩大农产品市场空间奠定了一定基础。

(八)加强监管,严格准入,创造良好的流通秩序。

 一是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为了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农业部门于2005年底至2006年争取省级列项建立了水富、永善县县级农残快速检测站和六个市场农残快速检测点,仅2007年全市开展农药残留检测218期,抽检样4309个。把列入全省35个批发市场的珠泉路水果批发市场、凤霞农贸市场纳入市农业局的监测范围,并指导市场建立起责任制度、检测制度、台帐记录制度、不合格农产品报告制度。市、县区农业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农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了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和产地检疫,将全市78个定点屠宰场(点)全部纳入检疫监督重点,使定点屠宰检疫达100%;加产地检疫,使生猪产地检疫乡级达97%、村级达72%,累计检疫105.23万头(只)。加强了县级以上农产品市场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工作,全市共检测样品 5108个。二是完善“红盾护农”机制,规范农资市场秩序。2007年,各级工商、农业执法部门共组织出动执法人员19212人次,检查全市农资生产经营单位(企业)4579家次,整顿市场583个,收缴违法经营的农资79台(件)、8494公斤,立案查处26起,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了化肥、农药、兽药、鱼药、饲料经营秩序。

 三、存在问题

(一)网点不足,设施陈旧,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

 我市农村流通网络还存在着网点不足,设施陈旧、手段落后、成本较高,连锁超市进农村还在起步阶段,流通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同时受农村购买力、消费环境和市场秩序等因素影响,化肥、日用品假冒伪劣在农村时常出现,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规范,规模小,对入社农户服务质量不高,拓展市场的能力较弱。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有待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落后,尤其是多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仍是空缺,乡、村农产品市场不规范,多数乡、村市场仍是以街为市。在再生资源领域,目前全市企业和收购网点明显不足。特别是按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要求,在软件、硬件设施上还相差甚远,现代化程度不高,主要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

(二)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缓慢。

 一是市政府虽然出台了《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开拓农村市场的通知》,要求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但部分县区还没有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二是在农产品生产方面比较重视,在农产品流通上重视程度不够。

(三)资金紧缺,投入不足,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受到制约。

 近两年,省、市两级财政对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商务、供销、农业等部门也从系统内争取到一些扶持,但资金支持仍显不足,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资、日用品的配送等建设明显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建设。

(四)机制不活,龙头企业带动不强,服务网络发展难。

 在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中难以寻求牵头发展农村流通网络的龙头企业,尤其是日用品经营企业。主要原因是近两年供销系统经营日用品的企业基本是解散或改制后私营,现有的少数企业都是实力较弱,无法承担龙头发展农村超市,同时在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上硬环境、软环境较差,难以引进有实力的企业介入。

(五)信息化滞后,人员队伍缺乏,农村流通服务质量不高。

 一是农产品信息网站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信息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日用品连锁超市POS系统的建设还十分落后。二是具有现代流通知识的人员明显不足。企业家数量偏少,农民经纪人虽然有了一定的数量,但整体素质还不高,能力不强。三是服务质量不高。从事农药、种子经营的人员服务质量普遍不高,技术咨询服务不够到位,专业知识不强,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四、下步工作意见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意见》(云发〔2008〕14号)精神和《中共昭通市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昭发〔2008〕6号)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中继续坚持“以行政区域为基础,以经济区域为中心,以农村社区服务需求和满足农村生活消费、农产品销售为目标”的原则,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整合、优化现有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为主,吸纳个体经营户为辅,建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搞活农村商品流通。把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与“两社一会”工作相结合,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相结合,与“四进村、五个有”相结合,规范发展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提高电子信息化水平,实现电子商务,努力实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总体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发展目标:力争通过5年努力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0个以上,建成功能强辐射广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1个以上,规范的乡、村集贸市场143个以上,现代多功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1个以上,农产品专业合作社200个以上,农产品专业协会200个以上;扶持农资龙头企业15个以上,建设农资配送中心50个以上,规范的乡、村农资经营网点1500个以上;扶持日用品龙头企业11个以上,建设日用品配送中心50个以上,规范的乡、村日用品经营网点1500个以上(其中乡级连锁超市150个以上,规范村级农家店1000个以上);扶持再生资源龙头企业5个以上,建成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网点600个以上;农民经纪人队伍达到2万人以上。为保证以上目标的完成,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能。

 认真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意见》(云发〔2008〕14号)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实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为加强领导,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政府成立“昭通市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领导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领导组组长,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于市供销社,负责具体工作,各县区政府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按照“云发〔2008〕14号”文件要求,进一步明确供销社职能,市、县供销社主要职能是负责县以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组织、规划、协调、服务和建设;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社有资产、,行使本级社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能。大力实施“乡村流通工程”,使供销社真正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量。市供销社要结合实际做好《昭通市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二)打造龙头企业,带动网络建设。

 加大对市级和县级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经营农资、农产品、日用品、再生资源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步伐。扶持一批流通型龙头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企业做大联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加强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建立健全龙头企业竞争淘汰机制,推进龙头企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实施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加强与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协会有效对结,构筑系统内外、系统上下经营网络链条,逐步形成以市、县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乡镇综合服务社、专业社、协会、农产品市场、超市为骨干,以村级便民店为基础的四级流通网络体系。

(三)加强信息建设,提升现代网络建设水平。

 整合相关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市、县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对农产品流通信息进行全面、及时、科学地收集、加工、分析、处理和发布。结合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建设,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构建信息流枢纽,并与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合作并网,采取适当方式大力解决农民和商户上网问题,让农民和商户第一时间获取有效市场信息,安排生产和销售。按照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要求从配送中心到乡、村网络终端,进一步规范完善各类网络,使之尽快达到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标准。  

(四)加强人员培训,提供人才保障。

 在实施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中,根据流通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搞好人才培训工作,供销部门要加大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力度,对县、乡、村级流通网络建设人员采取龙头企业培训、供销社组织培训和到省外参观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同时大胆引进外来人才,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五)强化部门配合,保障网络建设。

 积极配合,互相协调,充分发挥财政、农业、发改、供销、商务等相关部门的优势,整合资金、项目、网络、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加快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供销社要进一步规范发展“两社一会”和扩大“四进村、五个有”试点工作,财政、农业部门要加大流通型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商务和供销部门要相互配合进一步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六)多方筹措资金,提供资金保障。

 市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扶持发展资金。由供销社统一调控,供销社具体组织实施,专款专用,并建立市、县供销系统垂直运作的资金支持体系,以保证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顺利开展。对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扶持资金,严格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使用与管理。商务部门、农业、供销部门既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又要积极申报项目,发改部门要积极给予项目支持,建立项目储备,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农村流通服务体系提供资金保障。